我市出臺意見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
至2020年,建成有泉州特色的職教體系
核心 提示
日前,《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泉臺職業教育密切合作,具有泉州區域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泉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本報記者 陳玉珍 曾聰虹
職教與產業緊密結合
重點扶持 多個專業群建設
根據該《意見》,“十三五”期間,我市將努力實現職業教育的規模、結構、層次、布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協調互動,總體保持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達70%。到2020年,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10萬人以上(含非全日制學生),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6萬人,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參與率達到60%以上。
到2020年,力爭建成2-3所服務泉州經濟社會發展專業群特色明顯的應用型本科高校、3所福建省示范性現代高等職業院校、8所福建省示范性現代中等職業學校和8所泉州市特色(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辦好縣級職教中心,每個縣(市、區)至少辦好1所中等職業學校。
大力推進職業院校專業群對接產業群。引導職業院校圍繞實施“泉州制造2025計劃”和“數控一代”全國示范城市建設的需要,結合自身優勢,科學準確定位,重點建設一批專業群。到2020年,專業群基本覆蓋我市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產業,建成25個服務產業的省級特色專業群,重點建設70個市級特色專業群。
我市將重點扶持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機械裝備、創意設計、石油化工、紡織鞋服、電子商務等產業發展緊缺人才培養的專業群建設。每個專業群建成2門以上相關專業共享優質核心課程,群內各專業建成3門以上體現本專業特色優質核心課程,所有核心課程實現校企合作。
推進現代學徒制
形成校企聯合招生、培養長效機制
《意見》指出,未來五年,我市將整合優化泉州高校資源配置,主動對接“泉州制造2025”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和產業研發服務的需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增設急需、緊缺專業。同時,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通過兼并、托管、合作辦學、校舍土地置換、異地興建、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使有效資源向具有競爭優勢和辦學活力的學校集聚。科學規劃城市新區和產業集聚區職業學校布局,推動中職學校按照示范、優質、達標等標準分級建設。爭取到2018年實現中等職業學校達標全覆蓋。
突出職業院校的行業、區域辦學特色。2016年起,行業性高等職業院校所招收行業相關專業學生規模不少于校年招生計劃的60%,力爭2020年達到80%。加快推進職教集團建設,在現有醫藥護理、建筑、經貿、信息、紡織、幼教、機械、鞋業等8個職教集團的基礎上,拓寬建設領域。鼓勵我市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覆蓋全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集團。力爭到2020年,在職教集團覆蓋全市所有職業院校的基礎上,建設10個左右市級職教集團,其中,有3個左右創建成為福建省示范性職教集團。并建成8個泉州市職業院校聯盟,其中1-2個建設成為省級示范性職業院校聯盟。
加快推行“二元”主導的現代學徒制。堅持企業和職業院校雙主體育人、職業院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明確學徒的員工和學生雙重身份,簽訂學生與企業、學校與企業2個合同,形成學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資源共享、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到2020年,爭取遴選確定能夠在全省推廣的30個現代學徒制特色案例。
相關新聞
弘揚“工匠精神” 促進職教改革
5月8日至14日為“職業教育活動周”,我市各職校紛紛開展活動——
5月8日至14日,是“職業教育活動周”,今年活動周的主題是“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活動周旨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促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合格技術技能人才,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多項活動“接地氣”
4月20日起至5月20日,以“培育工匠精神,踐行知行合一”為主題的第五屆“技能節”在德化職校持續舉行,學生們比知識,賽技能,展現了“工匠精神”和“工匠風采”。這是德化職校2016年“職業教育活動周”的內容之一。5月份,該校還將進駐社區、學校開展職業教育宣傳、拍攝職業教育專題宣傳片、舉行校園開放周活動等,并將陶瓷體驗中心、校內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向社會開放,響應全國“職教活動周”。
據悉,自2015年起,國務院將每年5月的第二周定為“職業教育活動周”。今年活動周的主題是“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我市也將圍繞該主題積極開展相關活動。
活動包括:開放校園。各職業院校將面向中小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開展職業體驗觀摩活動、校企合作成果展示活動、校園文化展示活動,開展勞模、大師、技術能手和優秀畢業生進校園活動等,發揚現代職業教育特色與魅力。
開放企業。有條件的行業、企業面向中小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開辟通道或展區,開展工作現場體驗觀摩活動,介紹產業發展前景和工作流程,展示工匠(大師)技藝絕活等。
開放院所。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學會(協會)等舉辦論壇、講座、展覽等,面向群眾充分展示職業教育歷史沿革、創新成果、典型案例等。
開放賽場。2016年中國技能大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等職業學校文明風采競賽賽場將為中小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設立觀賽通道、項目體驗和成果展示區域,為企業設立人才招聘洽談區域等。
為民服務。職業院校師生要“走出去”,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利用本地社區、廣場、公園、展館等場所,開展緊貼群眾生活的健康飲食咨詢、烘焙茶藝、家政服務、形象設計、園藝插花、家用物品使用與保養、民族文化、傳統工藝、職業禮儀、環境保護等服務活動,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氣。
“師徒制”傳遞“工匠精神”
我市不少職業院校一直以來積極探索“師徒制”培養模式,通過大師的口傳心授,源源不斷地將“工匠精神”傳遞給學生。
在德化職校的大師工作室里,青年學徒和大師一起埋頭創作,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該校校長陳文森表示,該校現設有由國家、省、市各級工藝美術(陶瓷藝術)大師冠名的技能工作室15個,開展“師帶徒”,讓青年學子在這個課堂之外的成長平臺上學習技藝,學習做人。
而安溪茶業職業技術學校作為鐵觀音制茶技藝傳授點,通過聘任制茶工藝大師為導師,邀請制茶工藝大師到學校授課或學生與大師直接掛鉤聯系,到大師所在的茶企、合作社進行實踐,達到學校理念培訓與大師實踐技能優勢互補、強強合作,實現“1+1>2”的效果。
泉州輕工學院推出“手工匠培養計劃”,聘請7位技能大師為學院的“手工匠大師”,學生向“手工匠大師”拜師學藝。該學院將逐步引入企、事業單位的高技能人才和民間手藝師,并掛牌成立“大師工作室”,至年底,基本建設完成涉及木匠、泥水匠、畫匠、裁縫等10門相關課程,培養高素養的手工匠人才。
我市越來越多的職校正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中,促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合格技術技能人才。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