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職業教育推動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弘揚
本報記者專訪市教育局局長鄭文偉
“我國的傳統特色工藝是幾千年歷史陶冶出來的瑰寶,但目前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職業教育是傳承和弘揚傳統特色工藝的重要渠道,如何培養新一代有知識、高技能、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是教育者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在2016年初招中招咨詢會上,市教育局局長鄭文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期望。
雕梁畫棟、燕尾脊、蚵殼厝……在泉州,諸多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人驚嘆。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傳統工藝后繼無人,面臨著瀕臨失傳的困境。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風潮再次盛行和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一些設計獨特、工藝超群的傳統工藝品再次回歸人們的生活,但相對市場需求,手工藝制作人才、制作材料出現了相對匱乏的狀況。
如何挽救這些傳統工藝?鄭文偉認為,職業教育應該擔負起傳承傳統工藝的責任,可將現代職業教育和傳統工藝的弘揚結合起來,比如在一些職校的木雕、石雕、玉雕等專業教授中加入傳統工藝傳承的部分,可采取師帶徒的形式聘請、引進有較強實踐操作技能的工藝美術師和有一手傳統絕技的民間藝人來參與教學。同時,要注重傳統工藝制作原材料的保護、繼承、挖掘和提升,如可以在職校設立傳統建筑材料研究所,研究如何保護和挖掘這些寶貴的原材料。
需與傳統工藝一起傳承的,還有歷代匠人獨特又具共性的藝術精神和追求。鄭文偉表示,職業教育還應該重視“工匠精神”的注入。“工匠精神”的內涵在于:精益求精,嚴謹,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技術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傳承者,他們唯有腳踏實地、專注持久地磨煉技術,方能在所處領域成為專家和品牌。
鄭文偉呼吁,社會要改變不重視職業教育的觀念,在全社會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使一線勞動者特別是能工巧匠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待遇,為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