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最快、爭議最大的一個細分領域,P2P網貸行業的監管一直被視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破局點”。尤其進入2016年以來,頻頻爆發的風險事件更讓網貸行業的整治與監管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對此,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表示,央行已經開始著手對網貸行業的資金來源情況進行統計,待時機成熟后,網貸平臺統計也會引入“白名單”機制,把好的平臺公示出來。
面臨挑戰 很多違規平臺不愿配合
日前,盛松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央行已經開始著手對網貸行業的資金來源情況進行統計,數據采集和監測的范圍將從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部分會員單位開始,然后逐步擴展。資金運用端的統計工作也正在準備和局部開展過程中。
他還表示,統計不僅是信息和數據的收集,它本身還涵蓋監測、分析和監管,甚至是正向激勵等功能。待時機成熟后,網貸平臺統計也會引入“白名單”機制,把好的平臺公示出來。
據介紹,P2P網貸業務主要涉及三個方面,資金的來源端、平臺本身和資金的運用端。網絡借貸是通過網上進行貸款,所以資金的來源端在網上是比較清晰的,只要用一定的技術力量、花一定的精力都能夠把它抓出來。當然,它的精確度不能很好保證。
盛松成隨后透露,這項工作其實面臨諸多挑戰,“例如開展網貸行業統計監測工作。現在是要求會員報送,比如說期限、利率、項目等等,當然報送內容不一定全面,我們只能一步一步來。”盛松成說,由于網貸行業涉及的企業絕大多數是沒有金融牌照的企業,他們所從事的業務事實上是金融業務,但普遍缺乏監管、業務不規范、風險控制薄弱、業務邊界不清晰、資金運用端信息不透明,要開展運用端的統計短期內基礎很差,存在較大困難。
另外,那些違規經營的網貸平臺公司,主觀上不愿意將自身財務信息、貸款明細信息和資金運用情況提供給管理機構。因此,如何從資金運用端采集數據,還需要深入研究和合理設計。
擺正方向 大部分P2P應是信息中介
據介紹,網絡借貸風險主要來自于網貸平臺和借款人兩個方面。平臺方面,由于監管缺失,野蠻生長,風險較大。除欺詐風險外,其經營風險也很突出,主要來自不少平臺變相非法集資、開展資金池業務、進行自融和擔保等。
借款人風險主要體現在欺詐風險和信用風險。有些借款人蓄意騙貸,同一借款項目通過多個平臺融資。也有不少借款人經營或資金使用不善,無法及時歸還借款。這些都是造成最近一年多來網貸平臺大量停業跑路的主要原因。
盛松成表示,要有效監測網貸行業風險,應重點監測平臺風險和借款人及借款項目風險。其中,網貸行業資金來源端信息透明,風險較小,而資金運用端創新很豐富,信息也不透明,這一部分是網貸行業風險監測的重點。具體來看,網貸資金運用端統計重點應統計貸款人基本信息,平臺貸款的交易金額、余額、利率、期限、違約和不良、貸款集中度、貸款投向、貸款還本付息情況等。
盛松成指出,現在全國數千家P2P平臺,優質的寥寥可數,經過我們一整套數據統計和監測系統的檢驗后,那些符合條件的平臺名單,時機成熟后,將在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網站上進行發布。“當然,我們公布的信息力求真實,而且還要跟公眾講清楚,這只是信息的公布,并不等同于背書。但這實質上是一種正向激勵,會倒逼那些網貸平臺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意識。”
在盛松成看來,典型意義上的P2P利用其大數據和網絡平臺,讓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效率,由此彌補了傳統金融的不足,這是信息中介。但我國大部分P2P平臺已經偏離了這個方向,承擔了信用中介的職能。未來,目前大部分承擔信用中介職能的平臺將會被淘汰,僅有一小部分承擔一定的信用中介職能和大量的信息中介職能的優勢平臺能夠生存下來。這類優勢平臺將在產品設計、風險控制手段上創新,能夠不斷地獲取優質的客戶,而且能夠獲得穩定的、成本較低的資金來源。
“我并不贊同這樣一種觀點,即小平臺才會做小生意、才會把錢投向小企業。大企業同樣可以做小生意,恰恰只有這些有資本實力、有風控能力的大企業才能更好地去做相對高風險的‘小生意’。”盛松成如是認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