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6月19日是父親節,來自德化縣楊梅鄉云溪村的100位70歲以上老人,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塊智慧手表。這塊手表凝聚著泉州市派駐德化縣駐村蹲點工作隊43名隊員的一片赤子之心。
快一年了,對于工作隊總領隊蔡偉忠和隊員們來說,駐村進入倒計時。最近,他們聚在一起談了又談,回顧駐村經歷的同時,也尋思在離開前,還能為村民留下些什么。
一個團隊 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
去年7月,來自市住建局、泉州晚報社等14個市直部門的43名駐村工作隊隊員相會德化。
每個駐村干部熟悉的領域和特長不同,怎樣才能讓大家手上的資源用到刀刃上?蔡偉忠鼓勵大家團隊作戰,發揮所長,跳出所在駐村點,把爭取到的政策、資金、項目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來自市國土局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的姚煥章,為地質災害較嚴重的村莊爭取補助;市交通委下派潯中鎮石山村的呂曉峰通過下訪加調解的方式,化解了村民征地補償款的糾紛……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駐村時間只有一年,但我們可以將一些可學、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記錄下來,我希望這是一支‘永不帶走的工作隊’。”駐村蹲點工作接近尾聲時,總領隊給隊員們布置了這份特殊的“作業”。
一塊手表 搭起“空巢老人”和子女的心橋
“當我們帶著激情來到這里,卻發現村民都進城了;面對寂靜的山村,我們陷入沉思。”市供銷社下派雷峰鎮朱紫村的駐村干部曾峰在工作報告的開頭寫下這段話。
曾峰說的,正是很多駐村干部面對的問題:德化農村特別是偏遠山村,有很多“空巢老人”。
旨在“關愛空巢老人,智慧鄉村助老”的“一塊手表”項目應運而生。“我們幫助隊員聯系商家,開發智慧手表。它能錄入并監控老人的健康數據,萬一發生突發情況,手表能通過客戶端發出警報。”蔡偉忠介紹,6月19日父親節當天,工作隊與愛心企業一起,將100個智慧手表送給了德化的“空巢老人”。
一畝良田 “互聯網+”眾籌推銷農產品
“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能縮短心與心的距離;腳下沾滿多少泥土,我的心就能沉淀多少感情。”這句話,寫在泉州晚報社記者呂斯達駐村蹲點工作日志的第一頁。
去年7月,呂斯達到德化春美鄉梁春村開展助村扶貧工作,啟動“一畝良田”眾籌計劃,成立“一畝良田”食材眾籌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很快,工作隊在德化的農業眾籌有了升級版——“農哥進城”合作社。“‘一畝良田’眾籌計劃是消費眾籌,而‘農哥進城’屬于雙向眾籌,既有消費眾籌,又有生產眾籌。”蔡偉忠說。
經泉州晚報社下派南埕鎮棗坑村的干部吳澤華牽線搭橋,泉州市溫州商會旗下以商養會平臺——溫商百特匯與“農哥進城”合作社形成合作意向,雙方欲發揮各自優勢,依托工作隊和“農哥進城”合作社對德化農特產品的了解和經營,在駐村蹲點干部發起“精準扶貧”的背景下,運用“互聯網+眾籌”的模式,把德化農特產品進一步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一碗雞湯 從“輸血式”到“造血式”扶貧
德化黑雞很出名,當地村民家家戶戶都有少量養殖。蔡偉忠在駐村走訪中發現,村里的貧困戶發展生產資金短缺,與其把補助金發到他們手里,不如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于是,駐村蹲點干部“生活補助一月捐”活動應運而生:隊員捐贈個人生活補助,幫扶掛鉤10個困難戶用于購買黑雞苗、飼料,并負責幫助聯系銷路,或直接回購。
今年5月8日母親節,工作隊將300份紅菇雞湯送往泉州市區幾家醫院婦產科,給初為人母的媽媽送去母親節的禮物。
“一碗雞湯”更深層的意義在于,通過發起“扶貧雞”眾籌活動,以城市消費者認購黑雞,委托貧困戶代養形式,既讓貧困戶掌握謀生技能,又滿足人們吃到正宗德化黑雞的需求。“‘扶貧雞’眾籌活動將一直持續下去,即使工作隊走了,貧困戶也不至于重新返貧。”駐村隊員們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