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區以山區、農村為主,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較為突出,共有貧困人口308戶870人。由于貧困人口分布點散面廣,大多數處于自然經濟和基礎設施較差的偏遠山村,信息閉塞、貧困群眾普遍缺乏創業技能,造血脫貧功能明顯不足,脫貧難度大。為確保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8年洛江區7個市級扶貧重點村全部摘帽、870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到2020年消滅村財收入低于3萬元的貧困村的目標,必須聚焦“精準”二字,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加快推進扶貧方式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引領群眾精準脫貧。
一、培植特色產業,激活“造血”細胞。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必須要有產業作支撐,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發展有自身特色的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格局,催生扶貧開發的內生動力。一是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立足各鄉鎮和村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把特色農產品發展成為洛江的名片,打造更多類似虹山紅心地瓜的特色農產品。羅溪的中草藥、河市的檳榔芋、馬甲的花卉和林下經濟等都是洛江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示范帶動效應強的特色農業,要鞏固基礎,擴大優勢。同時,推動農業向精致化、集約化、外向型、高附加值方向發展。二是發展鄉村旅游業。洛江有生態、區位、人文、農業等優勢,作為泉州城市的后花園,發展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充分利用洛江的名人、名山、名橋、名花等生態人文資源,發展文化旅游、休閑旅游。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將發展鄉村旅游業與扶貧攻堅、農村就業和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各類特色鄉村、農業觀光園等,謀劃特色鄉村旅游精品線路,著力打造“吃農家飯、住農家屋、游農家景、享農家樂”的鄉村旅游特色,把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轉化為扶貧富民的新動力。三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充分利用羅溪、馬甲、河市一帶做糧食貿易商人的豐富資源,特別是抓住泉州市區中心糧庫建在羅溪的有利優勢,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優勢企業,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副產綜合利用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鼓勵企業與貧困農戶實行訂單生產,為他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四是發展勞務經濟。隨著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公共交通的不斷優化,洛江的鄉村與泉州城區的時空距離不斷縮小。要充分利用建設泉州城市新區、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一批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相繼建成的有利時機,瞄準貧困戶主要勞動力,深化勞務對接,疏通就地務工渠道,引導貧困戶就近就業,持續增加工資性收入。
二、創新產業模式,疏通“活血”脈絡。扶貧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要靈活利用各種模式推動產業發展、壯大。一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網絡技術。落實洛江區進一步加快電子商務發展若干措施,支持現有300多家電商企業拓展農村業務,由企業通過定時、定點、定價的方式,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在網上銷售;或由企業在貧困村設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提供服務貧困戶的網絡代購、本地農產品銷售等電商扶貧服務。同時,加強微信等新媒體運用平臺建設,開通景點門票、農家樂、農產品團購預訂等服務,推動“農產品進城”,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二是開展“智力”扶持。加強科技扶貧,抓好扶貧培訓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推廣應用實用科技成果以提高扶貧開發項目的科技含量。大力實施貧困農民素質提升工程,深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通過訂單培訓、創業培訓等形式,進村入戶開展面對面、點對點精準培訓,使貧困戶至少每戶掌握1—2門實用技術,確保其敢創業、能創業、創成業。三是強化利益聯結。靈活運用土地入股、勞力入股、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行“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能人大戶+貧困戶”等模式,通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貧困戶通過土地、林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折價入股,將分散弱小的貧困戶納入到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貧困戶資源向股權、資金向股金、農民向股民轉變,打造貧困戶戶戶有股份、年年有分紅、持續增收有保障典型,帶動貧困農戶發展專業生產和經營,整體推進規模產業基地建設。
三、強化產業資金,“外血”助力扶貧。資金是產業發展的“血液”,沒有資金保障,產業發展就會落空。要立足實際、充分發揮政策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支持和引導作用,落實惠農政策,整合涉農資金,精準輸送產業血液。一是強化財政支撐。政策是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和扶貧對象脫貧致富的重要保障。堅持一項產業一套扶持政策、一個牽頭單位、一筆專項資金推進機制,出臺落實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強化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精準扶貧配套扶持政策文件,集中財力對設施農業、名優品牌創建、新品種引進、標準化生產和鄉村旅游產業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集中投向扶貧產業。二是建立金融扶貧引導機制。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通過開展農業風險補償貸款等形式加大對貧困戶的信貸支持,推動小額信用貸款向貧困戶傾斜,簡化扶貧貸款手續,為貧困戶提供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貸,著力解決貧困戶發展資金緊缺難題。三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發動宣傳力量,發揚樂善好施精神,將貧困村、貧困戶的需求信息與社會各界的扶貧資源、幫扶意愿進行有效對接、互聯互通,動員社會鄉賢、能人志士等社會力量,帶著真情實感、用擔當精神真抓實干,真金白銀參與扶貧開發。
□課題指導:黃少山 (洛江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執筆:莊源 (中共洛江區農口系統委員會專職副書記) 莊培德 (洛江區農業水務局)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