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
訂單式教育 學生未畢業先“上崗”
所謂“訂單式”教育,即企業按其人才需求,向學校“下訂單”,學校按照企業實際要求進行人才培養。企業與學校共同挑選學生,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加入培養全過程。目前,國內知名企業支付寶、百度、騰訊等都在通過這種方式招納人才。
在泉州也不乏“訂單式”教育的范例。2013年,黎明職業大學新生小林,通過嚴格考核編入“安踏班”學習。幾個月的學習經歷,就已讓小林對未來就業心里有底:成為安踏的一員。因為他不僅可以接受專業化的理論學習與技術指導,還可以到安踏的生產一線實習,掌握基本技術。和他一樣,許多學生在實訓中克服了眼高手低的毛病,真正地深入企業,學習技能,還未畢業便先“頂崗”實習或者直接上崗。
“‘訂單式’培養人才,不僅為企業培養了其需要的人才,而且大幅提高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對學校、企業、學生來說是一種三贏的模式。”黎明職業大學招生辦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目前我市已有10多所高職院校開設“訂單班”,每年為企業輸送大約3000名技能型人才。
現代學徒制
學生入企拜師學藝
現代學徒制是指職業院校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跟老師學習理論知識,一半時間在工廠做學徒由師傅言傳身教。“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校企聯合培養”。這樣的育人模式,被認為是德國經濟騰飛的秘訣,也是制造企業效仿的模板。
在泉州,德化職業技術學校的“現代學徒制”相對比較成熟。該校負責人介紹,德化職校擁有工藝美術、陶瓷材料、陶瓷造型、書法大師等工作室,每個工作室都是一個獨立的載體,與德化縣著名的陶瓷企業、陶瓷研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將學生帶到具體企業參加實訓,以“師徒制”模式培養人才。
該校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1年秋季實施“師徒制”開始至2015年9月,期間已有286名工藝美術專業學生與32名師傅結對,其中已有65名徒弟出師,成為推動德化陶瓷產業發展的技術型人才。
質量“工匠”計劃
增強自我造血功能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口,泉州許多企業敏感地察覺到技術人才的稀缺,提出培養計劃,盤活已有工人“存量”。今年5月份,親親食品提出“質量工匠計劃”,旨在提升企業運作效率,提高團隊技能。
該公司員工小吳,原本只是公司車隊的一名普通司機,個人平時愛好鉆研技術。于是公司抓住其特長,特意安排他到薯片生產線進行培養。如今,他已成為公司的一名技術工程師。吳文旭告訴記者,有一臺進口的薯片自動化生產線,原本故障率30次/月,經過小吳的調試,如今每個月停機僅兩三次。通過實施人才培養計劃,親親食品已擁有設備工程部和質量工程部兩個工程師隊伍,總計30多名高級工程師,涵蓋從安全保障、生產效率到質量管控等各個環節,保證企業生產的有效運轉。
分析
技工學校招生困難
記者從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科了解到,目前泉州有6所技工學校,但因缺乏生源,實際上只有3所在正常運轉,“現在考不上高中的學生,家長、社會都會將其引流到中專學校,技工學校招生越來越難。”相關負責人表示,“相比大中專院校,技工學校的畢業生在社會上處境較差,無論是職業晉升空間還是薪資待遇體系都不完善。”
“在德國,60%以上中學生走的是技術工人道路,而公務員、教師、辦公室職員,是中國式家長培養孩子的理想路線。很少有家長主動讓孩子去學技術。”
而另一端是高學歷畢業生“難用”的現象。“現在很多高端設備,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學工科的大專、本科畢業生有時候實踐性不夠,而且眼高手低,流動性非常大。”市勞動就業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泉州很多民營企業更偏愛招收中專畢業生。
缺乏重工業產業土壤
產業氛圍是孕育產業工人的土壤,區域的經濟特色決定其技術工人的供給情況。泉州中車唐車軌道車輛有限公司綜管部部長姚小偉認為,泉州仍是以紡織、鞋服等輕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以致很多學校的技術教育以輕紡專業見長。“裝備制造企業更需要機械、電子、焊接專業學生,我們常要跑到湖北、江西、云南等重工業基礎較好的地方招聘學生。”
泉州裝備機械產業剛邁入千億產業集群,隨著“泉州制造2025”和“數控一代”工程的實施,企業技術設備快速向數控化、自動化、智能化方向提升,“制造業技術的快速提升,必將催生對高級技術工人的需求。”泉州市裝備制造業協會秘書長張躍良認為,很多工人技術素質較低,要么通過再培訓提升水平,要么將被淘汰。校企應該探討合作,支持大中專院校完善學科設置,適應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注重培養“會開機器人”的高級技術工人。
就業訴求發生變化
群峰機械標準化生產車間內,兩個小伙子正在一個空調房里操作機器編程。張建海告訴記者,如今像這樣愿意在車間干技術的年輕人很少,有時候一整批畢業生到工廠,能留下的不多。“現在的年輕人怕苦怕累,而且崇尚自由,不愿受管束,對工作環境要求也高。”
分析認為,技工的緊缺,折射的是“工匠精神”的缺失。人們不愿當“工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普遍不高,社會認可度不夠。“生日聚餐、文娛晚會、帶薪年假、宿舍有空調、免費wifi……”在泉州市勞動就業中心發布的招聘信息中,記者看到,不少企業使出渾身解數招攬技術工人,但也是少有應聘者問津。工作人員說,“與以前農民工‘赤腳進城’務工不同,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有點學歷,家庭條件不會差,想法多,對職業要求更看重發展空間,還有醫療、教育等保障是否完善。”
建 議
學校應更注重實踐教學
“職業教育和企業需求有脫節是難免的,因為每家企業的市場定位、技術特點都不一樣,畢業生必須得經過企業再培訓才能上崗。”張建海建議,技術教育應該更側重企業需求,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基礎上,更側重實踐教學。“在這方面,學校和企業可以探討讓學生半工半讀的模式,比如,上半學期在學校學習理論課,下半學期則在工廠實習,工廠提供資深工程師和機器設備教學,最后由工廠考核評分。”
建立公共技術培訓體系
泉州市科技培訓中心副主任陳思才認為,企業引進設備,花錢請廠家調試,企業增加成本,廠家也覺得麻煩。“其實很多機器設備除了核心技術,更多的是共性技術。”他建議,由政府牽頭,整合資源,成立一個第三方服務機構,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技術培訓體系,包括合作方式、課程設置、考核評估等,對技術工人需掌握的共性技術進行統一培訓,提升我市工人的整體素質。
舉辦優秀“工匠”評選活動
泉州市裝備制造業協會秘書長張躍良認為,應當為技術工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破除社會地位不高的社會觀念。建議每年舉辦優秀“工匠”評選活動,組織企業、學校、教育部門廣泛參與,營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讓技術工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并在醫療、教育、資金等優質資源上傾向技術工人,改變家長對技術教育“拒之千里”的態度,引導年輕人走進車間,走向技術崗位。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