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吃、穿、住、用、行,“吃”總是排在首位。然而,康某輝等黑心商家卻罔顧他人生命安全,為謀一己私利,在生產食品時,非法添加有致癌風險的化學原料,讓人不得不為如何保衛“舌尖上的安全”而心憂。
康某輝之流,并非孤例。從媒體報道來看,生產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外地也有不少。他們或者以次充好,或者以假亂真,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學原料,以提升食品的賣相。究其原因,這些黑心老板為了追逐最大化的利益,全然無視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甚至不惜以他人的生命安全為代價。部門的打擊、法律的制裁,讓這類黑心商家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如何守衛“舌尖安全”?除了案發后的法律制裁,更重要的是事前的監管。要實現源頭治理,監管部門的手就要伸得更長些,改“坐堂”式監管為動態監督,把監管前移到食品加工一線和原材料市場中。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形成聯動,加強對可能流入食品加工領域的工業原料的監控,完善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不讓有毒產品在市場上得以銷售。
總之,守護食品安全,必須“嚴”字當頭,商家要嚴于律己,部門要嚴管嚴打。畢竟在讓百姓吃得安心這件事上,容不得半點馬虎。 (墩良)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