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里開始進行考古?
選取6處疑點 首站從深滬灣海域開始
為了更好地挖掘保護,一支頗具水下考古經驗的隊伍在泉州集聚。
據介紹,2016泉州海域水下文化遺產項目,是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福建基地、泉州市文廣新局三家單位聯合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隊,領隊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副所長羊澤林先生擔任,副領隊由泉州市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張紅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所副所長丁見祥擔任。
參與的水下考古隊員及技術人員,分別來自北京、山東、福建等省市。“以本省水下考古力量為主,隊員分別來自福建博物院、福州市考古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閩臺緣博物館、晉江博物館等單位。”張紅興說,今后45天里,大家將與海朝夕相處。
此次,考古隊員們將從47處的古代沉船線索中,篩選出6處最具可能性的沉船疑點進行水下考古,按照晉江深滬—東海潯埔—惠安小岞三個中心,輻射周邊海域,由南向北推進。
“這6處,都是具備文獻記載、實物遺存以及口碑效應這三方面特征。具備這些特征,也就表明水下文物遺產存在的可能性較大,當然,在具體的考古過程中,會輻射周邊海域,也會根據漁民、船工、村民等的反饋,增加調查點。”張紅興說,晉江深滬灣海域將成為水下考古的第一站,今天開始進行。
水下考古船長啥樣?
吃水深度較淺 曾參與碗礁一號考古
水下考古在泉州并不多見,考古專家到底都是怎么開展考古工作的?為了讓大家看個透徹,昨天,海都記者登上了停靠在晉江深滬漁業碼頭的水下考古工作船,親歷考古隊員的海上工作平臺。
船頭船尾都是寬大型,平整的船尾還帶有一個供考古隊員下水的平臺,這艘考古工作船與普通的漁船兩頭尖尖的外形頗為不同,“船頭船尾寬大是為了方便潛水員上下船。”來自平潭的船主林先生帶著大家船頭船尾走了一圈。他說,這艘船是專為考古打造,曾參與碗礁一號的考古工作,船長23.5米、寬6米,吃水深度僅1.2米,而普通漁船少則1.8米,這是為了能方便近海考古操作。
兩層的船艙,上層為駕駛艙;下層有個約五六米長打通的船艙,餐桌、冰箱和簡易廚房就設在這;為了抗風浪,船底的內艙放了許多水泥塊壓艙。林先生說,考古隊員一上船就是一整天,午飯只能將就煮些泡面、面條或吃饅頭,“啥料也沒加,吃得簡單。累了就席地躺在船艙的地板上和衣小憩一會,很辛苦。”
要用什么樣的設備?
頂級聲吶設備 可將海床地貌等掃描成像
六七個木箱子擺在船頭甲板上,大小不一,打開來,里頭裝的是一套套不同功用的聲吶探測設備,是水下考古重要的工具。打開一個足有1米多長的木箱,各種“鋼管”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聲吶。張紅興介紹說,這是旁側聲吶,入水后,可以探測生成水下的平面俯視圖。
“旁邊是淺剖聲吶,可以看到水下的剖面立面圖。這里還有多波束,可以平面三維立體成像,多角度觀測水下情況。這些聲吶設備都是目前國內頂尖級別。”張紅興說,這些聲吶只需放入水下幾米深處,便可將海底的地形地貌都通過聲吶成圖,讓考古隊員看清海床情況。
在通過聲吶掃描成像獲取沉船海域水深、海床地貌、沉船疑點的外在特征信息后,根據聲吶成像選出沉船遺點,將會安排水下隊員下水排除或確認。船尾的甲板上已經放置好11套潛水設備,氣囊、背板、氣瓶、呼吸器、蛙鞋、壓鉛帶、面鏡、帽子、潛水衣等齊整的裝備都在背包里。
“擺在一旁是充氣機,可以把空氣壓空氣瓶里,潛水都要背上。下水30米深,一瓶空氣瓶可持續15分鐘左右;下水10米深,可用幾十分鐘。”張紅興說,這些設備是水下考古順利進行的保障。
船上的考古設備很是珍貴,船主林先生說,船上的船員將輪流在船上看守。而為了確保考古隊員們的安全,深滬邊防所將負責45天的保衛工作。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