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惠民生 興水促發展
泉州是缺水城市,長期以占全省8%的水量,養育全省20%的人口,支撐起全省四分之一以上的經濟總量。2011年,中央1號文件作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市委、市政府由此明確了新時期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治水興水進入新階段。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市共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90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340%。一批重大工程成為弄潮兒。晉江防洪工程、德化彭村水庫、洛江八峰水庫、晉江引水第二通道工程、山美水庫至惠女水庫引調水工程、金雞攔河閘至第三水廠輸水管道工程等37個項目開工建設。桃源水庫擴蓄工程、湄南供水至泉惠石化園區原水專線工程等29個項目,新增供水能力1.9億立方米。白瀨水利樞紐工程、七庫連通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順利開展。
卓有成效的水利工作,不僅讓全市人民喝上了“放心水”,也為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上了一道“安全閘”。根據統計,過去五年,全市130.97萬農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連續12年防汛防臺“零死亡”。
值得一提的還有泉州在水利工作上的探索創新。創新水資源管理保護機制獲得全國推廣;金雞攔河閘重建工程項目榮獲2011—2012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實現了福建省在此獎項上零的突破。
故事一 “美女”連通造福沿海用水
作為全市七庫連通項目中的龍頭,山美至惠女連通工程被諧趣地稱之為“美女”連通。陳飛標就是七庫連通項目山美至惠女連通工程青年“突擊隊”的成員。
“有一年,惠安縣螺陽鎮錦里村田間的溝渠干涸,水稻成片枯黃,農民都傷透了心,對我觸動非常大。”陳飛標說。農民們“求水”的呼聲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2013年,我市提出建設山美至惠女連通工程,引山美水至惠女水庫,再引水造福惠安的莊稼地。
為加快進度,2014年,在山美水庫管理處的牽頭下,陳飛標和其他9名青年一起組成了工程突擊隊,隊伍平均年齡28歲、學歷均在本科以上。突擊隊用半年時間,完成了原本需要兩年才能完成的可行性研究報批程序要求的13個前置項目,用3個月時間完成工程初設報告批復,確保了工程于2014年底開工。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成員們幾乎天天吃住在工地,頂著烈日、冒著風雨,穿梭在工地和隧洞,加強現場施工管理。“我們將繼續努力,力爭推動工程于明年9月全面完工。”陳飛標說。工程建成后,不僅將有效保障泉州東南部沿海地區生活生產用水,也將滿足泉港全國石化基地、福建聯合石化、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用水需求。
故事二 臭溪溝變成水利風景區
“我真沒有想到,能再看到兒時的清溪,溪水清澈,周邊景色宜人,成了省級水利風景區的一部分。”永春縣吾峰鎮吾西村村民施振成笑道。
施振成所說的清溪,是霞陵溪吾峰鎮吾西村段。在他的印象里,兒時的溪水清澈,魚蝦成群,孩子們都光著腳丫在溪中嬉戲玩耍。后來,小溪畔出現了臨時搭蓋房屋、旱廁、養豬場,就連生活污水也直排溪中,臭氣熏天。群眾要求治理的呼聲日益高漲。2013年,當地黨委、政府結合桃溪流域綜合治理,投入600多萬元對旱廁和養豬場進行改造,筑起了攔水壩,在壩內建起全縣首個濕地公園;把流域附近約40畝的土地都納入濕地保護范圍,種上了60多種植物,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通過植物的吸收、過濾,實現了從源頭上凈化污水。
濕地公園還設置了入口景觀園、濕地印象、陽光草坡、活水灣和水生杉園五個節點,豐富人文內涵,借鄉村旅游發展的東風,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們出售自家的果蔬、雞鴨蛋等土貨,增加了收入。“接下去,鎮里還鼓勵我們建有機蔬菜基地、特色水果基地,發展農家樂,并且計劃在濕地公園下游開發水上漂流項目,您說我們能不幸福嗎?”施振成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