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泉州之美,美在生態。
以“生態指揮棒”為引領,泉州一次次在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的命題下刻苦求解,全力呵護泉州的青山綠水、碧海藍天。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市目標,我市深入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江河湖海”整治等重點工作,在經濟總量連續17年領跑全省的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多項考核指標保持優良。
市環境監測站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7月,我市市區有效監測天數212天,空氣質量優良率98.1%,其中優級天數113天,良級天數95天。PM10濃度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3%;PM2.5濃度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全市1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主要流域19個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其中Ⅰ、Ⅱ類水質比例1.6%,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功能區達標率93.3%。□本報記者 謝 曦 通訊員 周靜云
治水 從“大動脈”到“毛細血管”
從最初的晉江、洛陽江流域到近海水域,再到溪流、溝渠,隨著城市環灣向灣發展步伐的加快,泉州水環境綜合整治從“大動脈”拓展到“毛細血管”,向縱深、源頭、治本全面推進,視野不斷延伸。
200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流域補償機制,由晉江、洛陽江流域下游水資源受益地區財政出資,對上游地區水資源保護項目建設進行補償。補償資金從2005年的每年20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每年3億元。至目前,已累計下達補助資金8.1億元,帶動各級投入近140億元,實施整治項目1100多個,打造了山區和沿海攜手保護水資源的成功范例。
守護“藍藍泉州灣”的努力,更可追溯到10年前開展的重點流域(含近海水域)綜合整治。2006年以來,圍繞落實市人大《關于加快近海水域環境污染治理的決議》和市政協有關重點提案,泉州重點流域和近海水域水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深化,全市各級十年來累計投入資金145億元,完成整治項目1106個,形成“以江促海、以海帶江、江海聯動”的水污染防治格局,2010年—2014年流域整治穩居全省“五連冠”。
“小河凈、大河清”,2011年9月,永春縣開啟桃溪流域綜合治理的大幕,在為下游百姓送上一泓清水的同時,也催生出一條河流生態綠色長廊,筑起泉州“生態屏障”。 “河長制”全面實施,全市共落實河長、河段長、村管員1947人,實現流域全覆蓋。小流域整治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我市全省率先將流域整治“觸角”伸向“毛細血管”,自2013年5月起,兩批小流域接力開展整治,41條小流域水質均得到明顯改善,交出一份份亮眼的“賽水質”“成績單”。
打破行政區劃局限,晉江石獅南安跨境流域整治三年行動聲勢浩大:2013年—2015年,以實施157個治污截污項目為“點”,三市共投入15.38億元,帶動整個跨境流域水質不同程度改善,主要污染物濃度明顯削減,流域周邊群眾的“幸福感”大為提升。
飲用水源保護是水環境整治的重中之重。為了保護好全市人民的“大水缸”,我市深入推進山美水庫生態試點和惠女水庫周邊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推動實施北高干渠飲水管道“明改暗”工程,開展晉江干流、北高干渠、南高干渠、泗洲水庫等集中飲用水源地調查與評估工作,加大水源保護區監測力度,及時掌握全市范圍內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和變化趨勢,讓飲用水成為“放心水”。
護“藍” 疏堵結合捍衛“清新泉州”
近幾年,“泉州藍”這一新詞匯,開始頻頻出現在市民的微信、微博中,閃耀在游客關于“海絲古城”的印象里。
這一片“泉州藍”的背后,是黨委政府長期以來把“生態”引入經濟學、走綠色發展道路的不變堅持。
以環保優先為原則,泉州堅決對污染項目說不,在大手筆推進重點行業、重點流域、重點企業污染整治的同時,不遺余力淘汰落后產能。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我市首創污染行業集中發展、污染集中控制的模式,逐步將電鍍、制革、化工、漂染等重污染企業遷入園區集中治理,在漂染區、電鍍集控區等控制區中實行統一供氣、供熱,污染治理設施全部由專業運營公司管理,安裝在線監控并與省、市、縣監控中心聯網,得到國家環保部的認可;對高污染的建陶業全行業實施天然氣替代工程,從源頭上治理大氣污染,減排成效不斷提升。
呵護“清新泉州”的努力不止于此。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實施計劃,加快淘汰“黃標車”,推進建陶、石化、石材等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持續開展建筑工地、土方車滴灑漏、垃圾焚燒等大氣排放源的專項檢查整治,對進度緩慢、空氣改善滯后及空氣質量異常的縣區及時發函督辦或限期排查整治,全方位擎起“安全網”。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節能減排的同時,我市引導企業創新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
半個多月前,燃燒24年的福建聯合石化火炬熄滅了。8月16日17時起試運營的福源凱美特火炬氣綜合利用項目,通過收集、脫硫、緩存和分離提純等工序,將石化尾氣轉化為氫氣與燃料氣,再返回上游成為聯合石化的生產原料,生動詮釋著循環經濟的奇效。而類似的“綠色轉型”,正以生態農業、林下經濟、文創產業、智能制造等形式,在泉州大地不斷涌現。從關停污染企業,到提高環境準入門檻、讓環評成為防控污染的“閘門”,再到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我市在“堵”與“疏”的轉變中,迎來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勃勃生機。
更廣領域里,綠道“慢線”系統串起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將城市公園、景點和山體、水體等城市美景融為一體;濱海公園、潘山公園、江濱公園等一大批主題鮮明、功能多樣、風格各異的綜合性、區域性公園和綠化廣場、街頭綠地相繼建成,“城在林中、推窗見綠”, 讓市民盡享“綠色呼吸”。 如今,“清新泉州”已成為一張嶄新“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