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社區巴士運營兩個月來上座率低,記者體驗多趟發現幾無乘客——
社區巴士緣何少人問津
核心提示
為解決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從今年7月1日開始,中心市區規劃了9條社區巴士線路。如今,其中4條線路已經上路運營了2個月,卻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困境。是市民多數不知道,還是線路不符合需求,抑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昨日,本報記者特地搭乘4條不同線路,并采訪市民、公交司機及公交公司,試圖探尋背后的原因,為社區巴士更好地服務市民提供建議。□泉州網記者 蘇凱芳 文/圖
體 驗
搭乘5車次 只有1乘客
昨日上午9時30分,記者前往泉州市客運中心站搭乘X4路前往泉州汽車站。巴士沿途經過了中遠名城小區、市行政服務中心、東美菜市場、霞淮菜市場等人員集中的地方,卻無一乘客招手搭乘。司機王師傅告訴記者,他一天大概要跑19個車次,每天總的載客量,少則五六人,多則十余人。
到達泉州汽車站后,記者繼而搭乘X3路前往泉州商城廣場。全程20分鐘的時間里,核載22人的巴士一路上只有記者一人。
10時30分左右,記者在泉州商城廣場繼續搭乘X1路前往泉州舊車站。全程一路通暢,不到10分鐘的時間,巴士就到達目的地,只是依舊無其他乘客搭乘。記者隨后繼續乘坐X1路返回泉州商城廣場,換乘X2路前往公交云谷樞紐站,還是都只有記者一名乘客。司機繆師傅說,從昨日6點10分發車至上午11時30分,他走了4趟,記者是他載的第一名乘客。
站點太難找 途中不報站
體驗過程中,記者曾在客運中心站廣場繞了一圈,并未發現社區巴士的站牌。經詢問保安后,才知道確切的候車位置。除此之外,記者發現,雖然社區巴士各個停靠點均設置了站牌,但站牌上僅顯示所途經的道路名稱,并沒有站點周邊的小區、學校、商場等名稱。而且每到一個站點,巴士也都沒有語音報站。
在圣湖小區外,一位老人告訴記者:“社區巴士大大方便了出行,平時大家買菜、串門都容易多了。不過,這些站牌上的停靠點,我都看不懂。有些小街小巷子的名稱都不熟悉,我想坐但是又不認得路。”
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這些站牌站點不明確,她至今都不清楚車輛是否可以招手即停。因此,每次要坐車,她都得走上好一段路才能找到站牌。
探 因
出行方式多樣化
對于社區巴士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司機王師傅說,目前泉州市民可以選擇的出行方式太多了,有出租車、小黃人、電動車、私家車等。
“因為很多人都習慣了傳統的出行方式,一下子對于新興的社區巴士,就不會那么上心了。而且,剛運營才兩個月,社區巴士很多地方還要進一步地改進。”
擔心小街巷易堵
社區巴士只有不到5公里的路程,而行駛的線路都是主干道以外的支路,道路相對狹窄難行。一些市民擔心堵車,寧可選擇其他方式出行或者繞路。
市民黃先生每天從義全街到泉州商城廣場附近上班。盡管X1路很順路,可他并未選擇。“巴士沿途經過小街小巷,車速肯定不好太快,擔心途中浪費大量時間。”
這種擔心也得到了巴士司機的證實。X2路的司機繆師傅就告訴記者,每到上下學高峰期,接送學生的車輛把整條圣湖路堵得水泄不通,“原本20分鐘不到的路程,我們都要花近1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到達。”
宣傳力度不夠
在體驗過程中,記者隨機詢問了十幾名過往的路人。大部分人都表示聽說過社區巴士投入運營,但對具體的線路不清楚。不過,還是有幾個人不了解社區巴士為何物。
司機劉師傅告訴記者,公交公司對社區巴士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在得知記者身份后,劉師傅一直希望記者多對社區巴士進行宣傳報道。據他介紹,在他平均每天接送的十余名乘客中,90%以上都是老年人。他認為:“很多老年人的信息源相對閉塞,因此對于社區巴士也是知之甚少。每次上車前都要反復確認車輛的站點后,才上車。”
線路單一換乘難
“社區巴士的線路太單一,或者太繞,如果沒有途經我們想要去的目的地,那么選擇乘坐電動車或公交車會更加便捷。”市民洪先生認為,社區巴士的站點設置不像主干道的公交停靠點,后者可選擇的線路多,容易進行換乘。
X3路的陳師傅告訴記者,該條線路設置上有些不合理。巴士從東涂街出來后,必須在豐澤街調頭,繼而前往明湖路,再前往湖心街。繞了一圈后,還是要到豐澤街,最后到達泉州商城廣場。“7米多長的車子,還要橫穿馬路調頭,如果遇到車流高峰,車子可能就直接卡在道路中央了”。
回 應
整治道路 改善路窄難行困境
對于社區巴士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泉州市公交發展有限公司經營業務部陳副經理認為,社區巴士投入使用僅兩個月,新事物發展得有個過程,接下來運營情況也會逐步好起來。
陳副經理介紹,社區巴士是為滿足社區居民短距離出行和轉乘需要的一種新型出行方式,重點服務人流集散量較大的居住區、商業區、文體中心、醫院、學校等,承擔部分就學、就醫、購物等出行需求,滿足市民及游客日益增長的旅游休閑和健身需求,與市區的公園、旅游景點等設施相配套。
“社區巴士的投入對城市交通起到了互補的作用,更多是為了方便群眾的出行。而社區路況較為復雜,這是社區的特點所在。”對于占道經營等影響社區交通的情況,目前公交公司方面已經聯系城管、交警等部門對此類情況進行處理,讓社區巴士更快、更好地運行。
引進新車 語音報站不再難
目前開通的4條線路中,共投入45部車,均為租用而來的7米長的電動巴士。X3、X4兩條線路分別有8部車在運營,X1、X2分別有四部車在運營,剩余的21部車則作為備用車輛,每隔10分鐘發車,全程票價均為1元。
到10月份,新采購的6米以下的LNG公交車將投入使用,屆時車輛GPS定位、語音報站、車身電子顯示屏均可顯示具體站點位置,方便群眾出行。
加強宣傳 支路允許招手即停
對于站點不明確、站牌位置不明顯以及宣傳不到位的問題,陳副經理說,目前公司方面正在原有線路的基礎上,注明巴士所途經的小區、學校、商場、醫院,并加緊制作相關海報,張貼于各個站牌。同時,也將會在車身張貼運行路線指南。
目前,為了擴大知曉率,公交公司方面已經先后到12個社區宣傳社區巴士,主要采取在社區公告欄上張貼海報或者在樓道張貼宣傳單等方式。
“目前的4條線路主要是在豐澤片區行駛。除途經的支路外,還會行駛在部分主干道上。我們要求司機在行駛的過程中,若在主干道就必須進站上下客,若在支路上遇到乘客,可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停車上客。”
建 議
優化線路吸引市民
“目前市民的出行方式多樣化,加上小黃人投入不久,在有限的道路資源上,社區巴士的優勢就顯得不那么明顯。”市民陳小姐建議,如果泉州借鑒廈門的模式,鼓勵城市居民多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相對應地,公交公司方面進一步優化公交線路,屆時社區巴士就有更多人會選擇。
此外,可以不斷優化線路,增加一些經過重要學校、商場的線路,吸引一些上下學的學生及其家長放棄小車,轉而搭乘社區巴士,不僅有利于改善交通,也能推動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
借鑒溫州運營模式
陳副經理告訴記者,在泉州開始計劃投入社區巴士時,他們就曾到多地進行取經走訪。據他介紹,目前西安、成都、武漢、溫州等地均有運營社區巴士。從城市規模和環境來看,溫州與泉州最為相似。溫州從2012年開始運營社區巴士,在經歷與泉州一樣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后,當地根據實際情況改變運行模式,分別采用“塊狀”運營和“線狀”運營兩種模式。
“線狀”運營即定線不定點,該類社區巴士有固定線路,乘客可不定點招手上車,在固定站點下車。“塊狀”運營即不定線不定點,在固定的區域內,乘客可隨時招手上下車,并按上車先后次序依次送達。票價均為3元/人。
陳副經理認為,目前泉州社區巴士是否采用類似溫州的運營模式,還需做進一步的探討。
增加網上查詢功能
現在市民出行都為了圖方便,雖然泉州社區公交平均每10分鐘一班,但難免有所遲滯。面對寒冬酷暑的天氣,為了減少等車的時間,市民陳先生建議,公交公司方面可以做一個社區巴士手機客戶端,或者將其與其他公交線路一樣,納入掌上公交查詢系統。屆時,市民可以在手機上查詢社區巴士所在位置,以決定何時、何地候車。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