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近日出臺《關于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泉州網11月6日訊(記者 吳麗嬌 通訊員 陳華森)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精神及省市關于最大限度加快補齊教育、衛生與健康、養老、城鄉民生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短板的精神,近日,《關于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經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出臺,提出要實施教育舒心工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實施意見》提出目標——至2020年,各項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或高于全國、全省確定的目標。具體而言,就是學前三年入園率超過98%,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穩定在98%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7%以上,實現特殊教育向學前和高中階段“兩頭延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0%,“教育強縣”創建數居于全省前列等。
學前教育
三年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達85%
今后幾年,我市要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補學位不足、“入公辦園”難的短板,也就是說,要建更多的普惠性幼兒園,提供更多的學位。
具體而言,要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將幼兒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規劃,優化幼兒園總體布局。“十三五”期間,全市要新、改、擴建普惠性幼兒園200所;建立教育等部門參與的住宅小區規劃、建設、驗收、使用聯審聯批制度,并要求新開發住宅區按照“誰開發建設、誰按照規劃審批完善配套”的原則合理布局、建設幼兒園,竣工驗收后將其不動產無償劃給其轄區內教育部門管理,用于舉辦公辦幼兒園或普惠性民辦園。“到2020年,公辦性質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可提供的學位數達到在園幼兒總數的85%。”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規范管理,讓民辦幼兒園健康發展。在這方面,市教育局表示要建立民辦幼兒園資金監管機制,并實行民辦幼兒園師資準入制度。
中小學
加強學校規劃建設 增加學位供給
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就要補發展不均、初中薄弱、質量不高的短板。《實施意見》提出,繼續實施城鎮中小學擴容工程,重點加強市區、縣(鎮)中心所在地、產業聚集區所在地中小學校規劃建設,增加學位供給。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到2020年,農村寄宿制學校都有合格的學生宿舍、食堂、廁所、澡堂。
中心市區教育資源目前存在擁擠現象,如何破解?接下來,教育部門將多管齊下,措施之一是穩妥推進集團化辦學、“小片區管理”“名校辦分校”“強校扶弱校”等改革,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引導學生就近入學及有序向新區、郊區疏散分流。措施之二是逐步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至2020年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額,51—55人班額數控制在10%以內。措施之三是推動建立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積分入學制度,提高教育公共資源均等化服務水平,進一步緩解中心城區義務教育入學壓力。
除此,市教育部門還將重點實施初中“壯腰”工程,比如,支持各地建設義務教育九年一貫制學校,促進小學、初中教育教學有效銜接,努力突破初中教育瓶頸。規范民辦初中招生行為,加強招生計劃管理,適時推出民辦初中自主招生與隨機派位相結合的錄取辦法。
高中
至2020年省一級達標高中比例達三成
提高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補齊“不優不特”短板。到2020年,普通高中資源配置滿足高考綜合改革新要求,力爭省一級達標高中比例達30%以上,公辦普高95%完成達標建設,創建示范性高中7所。推進普高課程改革,到2020年,市級財政每年從教育部門專項中安排200萬元支持省、市級“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基地校”建設。
師資
創新編制管理和教師補充機制
加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補結構不合理、層次不高短板。《實施意見》指出,要創新編制管理和教師補充機制,采取“盤活現有編制存量,將其他事業單位的閑置編制和高校實行總量管理后騰出的編制,優先調劑用于缺編中小學、幼兒園”等一系列措施。此外,還要推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完善師德師風建設、“三名”工程和師資培訓體系,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施人才“港灣計劃”和“桐江學者獎勵計劃”以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等。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