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的道路上,福建蹄疾步穩。
東南網7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林侃 潘園園)在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的道路上,福建蹄疾步穩。
生態環境“高顏值”。2018年,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0年保持全國第一;全省12條主要河流Ⅰ至Ⅲ類水質比例95.8%;九市一區城市空氣平均達標天數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7個百分點。
經濟發展“高素質”。清潔能源裝機比重提高到55.5%;新興產業勢頭良好,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二產;2018年全省生產總值3.58萬億元,增長8.3%,增速居全國第5位。2019年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1%,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國。
福建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八閩大地展現“高顏值”“高素質”花開并蒂的美麗畫卷。
改革創新,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前
近日,一場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泰縣舉行。近25萬條白鰱、大頭鰱等魚苗,被投放至龍津溪與馬洋溪中,以攝食藍藻,凈化水質。
2016年以來,長泰連年組織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投放魚苗約64萬尾。買魚苗的錢,源自縣里的生態修復資金。
“對于生態環境污染犯罪,打擊并非最終目的,防范和修復才是個中要義。”長泰縣法院生態環境審判庭庭長蔣龍勇說,當地推進修復性生態司法,以補植令、監管令等方式,責令被告人進行植被恢復、增殖放流,實現懲治違法犯罪、修復生態環境、賠償受害人經濟損失“一判三贏”的良好效果。
在全省率先設立的生態損害修復資金,則為修復性生態司法提供資金保障。截至目前,漳州兩級法院共籌措生態修復資金700多萬元,有效使用近300萬元。長泰法院正計劃拓展生態修復資金的應用場景,將其用于異地成片生態修復林種植、垃圾不落地行動、山體護堤建設等。
生態司法創新,是福建大膽改、深入試,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要實踐之一。
“按照《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要求,福建要構建環境治理體系改革的示范區。”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建立生態司法保護機制、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等體制機制創新,福建逐步建立起環境治理互聯互通、高效運轉的協作監管機制。
制度創新,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主線。
自2016年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福建著力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作用,先行先試、深入探索,扎實抓好各項改革試驗。
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目前,福建方案部署的38項重點改革任務均已制定了專項改革方案并組織實施。其中,22項改革任務已形成復制推廣的制度成果;6項改革任務已形成初步成果,正探索形成經驗;10項全國統一部署的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正全力推進落實。
縱觀八閩,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格局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綠色指揮棒,舞得虎虎生風。
福建建立綠色目標考核評價體系,率先實施“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探索建立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由“政府負責”向“黨政同責”轉變、“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轉變、“督企為主”向“督政督企并重”轉變、“軟要求”向“硬約束”轉變。由此,綠色發展成為各級領導干部的政績導向和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7月5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省政府簽署新一輪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推進地質調查工作精準支撐服務福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福建山多地少,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規模逐漸擴大,人地矛盾凸顯,理應在維系生態系統健康前提下,合理配置生活、生產空間。”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福建方案要求推進國土空間科學開發先導區建設,加快構建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將為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提供基礎依據。
綠色創新,自下而上。
福建注重發揮地方首創精神,探索“一地一品”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形成了武平集體林權改革、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莆田木蘭溪流域治理、漳州“生態+”綠色發展、廈門生活垃圾分類、永春全域生態綜合體、將樂常口生態小康之路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經驗。
改革賦能,清新福建綠意更濃。
動能轉換,新興產業奮力挑大梁
寧德時代的國際“朋友圈”再添新員。
不久前,寧德時代與沃爾沃汽車簽訂動力電池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寧德時代將為沃爾沃即將推出的SPA2平臺以及CMA平臺上的全部車型供應動力電池模組。
成立于2011年的寧德時代是我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軍者、國內動力電池產業的“獨角獸”,也是目前唯一進入國際一流車企供應商體系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其國際“朋友圈”涵蓋寶馬、戴姆勒、大眾、捷豹路虎、克萊斯勒、標致雪鐵龍等商用車主流品牌。
2018年,寧德時代全球市場占有率約23%,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
福建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發展,將其作為加快全省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重要抓手。如今,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都在致力于協同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在寧德,首期投資50億元的上汽集團寧德基地項目建設快馬加鞭,不久前首臺通線車正式下線,標志著其批量投產進入“倒計時”。 圍繞寧德時代和上汽寧德基地,寧德已集聚廈鎢、卓高、杉杉、青美、邦普等近40個上游配套項目。福州也積極參與配套協作,閩東北協同發展區汽配產業園日前已啟動建設。
在廈門,總投資100億元的中航鋰電新型動力鋰電池生產線項目落戶廈門火炬高新區,為廈門構建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填補了關鍵的缺失環節。作為省內新能源整車生產的領軍企業,廈門金龍集團在漳州龍海布局的新能源產業基地,預計今年底可下線第一輛車。與之配套,總投資30億元的猛獅鋰離子電池項目和總投資25億元的猛獅新能源整車項目也已落地漳州詔安。
來自省工信廳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產值超過1000億元。
綠色發展的理念引領下,福建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尤其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產業。
隨著福州京東方8.5代TFT-LCD生產線、廈門聯芯12英寸集成電路、晉江晉華DRAM存儲器、莆田砷化鎵氮化鎵、福順晶圓集成電路芯片等一批項目或落地建設,或已建成投產,我省電子信息產業正實現從“填屏補芯”到“增芯強屏”跨越。
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為突破口,福建著力引進和培育數字經濟龍頭。新大陸、星網銳捷、瑞芯微、福大自動化等一批企業走在行業前沿。2018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2.4%。
福建新材料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恒申控股集團通過收購荷蘭福邦特控股公司,一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己內酰胺生產集團;青拓集團率先引進國際工藝,改變了不銹鋼生產的傳統模式,引領我省不銹鋼產能位居全國第一;石墨烯產業已形成以福州和廈門為創新核心區,以廈門火炬高新區、泉州晉江和三明永安為產業集聚區的“兩核三區”產業發展格局……
動能轉換,引領新興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去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4300億元,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4.1%,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5.1個百分點。
而對服裝、食品、制鞋、機械等傳統優勢產業,我省則通過智能化改造和加大環保技改力度,不斷降低土地、能源、水消耗強度。
在武夷山,一場“以電代燃”行動,正重塑傳統制茶業。
“與傳統工藝相比,采用電氣化設備加工的茶葉少了煙熏味和灰塵,品質也有較大提升。”武夷星茶業的制茶師傅黃智超說。
近年來,石獅市采取一系列倒逼措施,進一步規范服裝紡織企業的環保行為,促使越來越多服裝紡織企業投入資金引進現代化、自動化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能源循環利用率。在石獅市宏興染整織造有限公司,一種新型烘筒可在烘干布料過程中自動收集形成冷凝水,供水洗設備使用。
開展用能權交易試點,推進能源管理體系和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推動重點行業、企業能效對標,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組織鑄造行業落后煉鐵設備淘汰工作檢查驗收,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推進煤炭去產能指標交易,去年全省關閉退出34處煤礦、去產能210萬噸……推進綠色制造、化解過剩產能,福建始終不遺余力。
生態惠民,提升城鄉百姓獲得感
天藍不藍、水清不清、空氣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
“最愛在朋友圈曬福州的藍天白云,惹得外地朋友羨慕嫉妒恨。”福州市民黃小姐說,看得見的生態“高顏值”,給百姓帶來摸得著的獲得感。
群眾最關心什么,就解決什么;群眾最期盼什么,就攻堅什么。
“根據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入駐期間接到的舉報案件來看,約75%都是群眾身邊的‘小事’。”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說,實際上,油煙、噪聲、垃圾污水這些“小”問題,卻離百姓最近,群眾感受最為深切。
提升群眾獲得感,從“小”問題入手。去年7月起,省生態環境廳、住建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等6部門聯合開展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整治攻堅行動,截至目前共辦結群眾舉報件8337件,到期辦結率100%。
“家門口的燒烤店不再油煙嗆人了,噪音也小了,終于能睡個好覺了。”將樂縣水南航華大廈的居民們對困擾多年的油煙污染終得解決拍手稱快。去年8月,接到群眾投訴稱大廈一樓燒烤吧油煙污染擾民,將樂縣環保局立即責成燒烤店組織整改,封堵燒烤間排煙漏風管道,改造進出通道并安裝凈化處理設施。
對標中央環保督察期間受理、轉辦信訪件的做法,攻堅行動打破各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局面,橫向整合各部門職能優勢,縱向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形成“接轉督辦核”無縫銜接,做到“接”有專人安排,“轉”有時效要求,“督”有實地核查,“辦”有分級標準,“核”有嚴格程序。通過聯合交辦督辦、掛牌督辦、整改銷號、公開曝光、現場督查等方式,不解決問題,決不罷休。
與此同時,我省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向農村污染宣戰,目前全省實現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全覆蓋、建制村生活垃圾常態化治理機制全覆蓋,85%建制村都有1座以上水沖式公廁,94%縣(市、區)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85%以上,90%鄉鎮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村民幸福指數逐步提升。
近年來,隨著河長制全面深入實施,全省740條河流從此有了守護神。目前,我省已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制,共配備4973名河長、13231名河道專管員。建立了小流域有專人管理、有監測設施、有考核辦法、有長效機制的“四有”管護新機制,實現了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污染河段變得清澈見底,越來越多的淤積河段變得流水淙淙,越來越多百姓為親水宜居的生態環境點贊叫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