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 共建共享
——創城惠民的泉州實踐
城市,我們的共同家園。文明城市,城市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金字招牌”,表征城市建設管理和治理現代化水平,更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標尺。
創建文明城市,泉州20年磨一劍——2015年,榮膺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7年成功蟬聯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不僅如此,目前泉州所轄11個縣(市、區)中,石獅、晉江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縣級),惠安、永春、德化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縣級),鯉城、豐澤、泉港、安溪獲評省級文明城區(縣級),洛江獲評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城區稱號……環泉州灣,崛起福建省最大規模的城市文明群!
泉州深諳,創城永遠在路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近年來,泉州市委、市政府持續踐行“創城為民、創城靠民、創城惠民”宗旨,著力建機制、補短板、拓內涵、提質量、強水平、聚合力,縱深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為顯著特色,書寫文明城市新篇章,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功在平時 常態長效 用法治和機制為創城保駕護航
創城永無止境。以創城為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與契機,泉州功在平時、抓在常態、重在長效,以清晰思路、堅定理念、扎實舉措,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規范化水平,致力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營造良好環境。
理念決定高度和成效。創城,泉州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市委書記康濤、市長王永禮多次強調,創城要以人民為中心,創在平時、建在常態,通過提升泉州城市的外在顏值、治理水平、市民素質,推動“五個文明”共同進步,“五位一體”協調發展,切切實實讓老百姓受益、可感可知,不斷滿足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常態化抓創城,從著眼長遠、夯實基礎做起。把創城作為泉州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際行動,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寫入黨委政府工作報告,列入黨政領導班子考核內容,融入城市建設管理。目前,已形成“黨委、政府重大謀劃部署必有文明城市建設,調研督查必看文明創建現場,精神文明建設報件必作批示”的常態化機制。僅最近三年,市委常委會、市長辦公會議研究部署創建文明城市工作10次。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創城工作,泉州歷來“一把手”親自抓。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創城指揮部,由市委書記、市長掛帥,層層創建機構由各級“一把手”擔綱,有效保障創城工作一項一項抓落實、一條一條抓整改、一分一分抓提升。落實落細,康濤、王永禮等四套班子領導以“四不兩直”方式,深入基層、直奔現場,在全覆蓋、高效率的網格化督查中,實地了解并協調解決痛點、難點問題。
與此同時,全面建章立制,為創城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撐與制度保障。近年來,泉州陸續出臺深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5個配套實施方案,修訂建制區、市直部門文明城市《創建考核辦法》;堅持問題導向,建立文明城市創建重點工作協調落實機制,常年進行考評督查,落實周巡查、月測評、綜合性模擬測評、暗訪督查、約談督促、定期會商、通報等常態化工作機制。
就在近期,旨在固化文明行為規范,提升公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泉州市文明行為促進辦法》制定出臺,并將于9月底施行;《泉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經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并表決通過,將報請省人大常委會批準,有望于明年元旦起落地實施。今后,泉州文明城市軟硬件,都將迎來新規范,煥發新氣象。
全民參與 人人盡責 百萬“志愿紅”扮靚文明泉州城
被譽為民營經濟特區,泉州傳承弘揚“晉江經驗”,“人人都是創業者”,經濟發展活力蓬勃。創城的過程中,以城市文明為豪,為文明創建而戰,這種活力同樣淋漓盡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導和黨員干部率先示范下,全市上下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用自覺行動為文明城市創建添磚加瓦、錦上添花。
文明創城,志愿同行。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已成為流動于泉州大街小巷美麗的風景線。截至目前,泉州注冊志愿者達137萬人,數量占福建全省四分之一,每10個常住人口中,就有1.5個志愿者。
如今,這一抹“刺桐紅”,在全市各地扮靚文明城——
在鯉城區,中保公益義剪服務隊與其他志愿者一起,為社區居民義剪服務。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們為街道社區、機關單位、公安機關等一線防疫人員,提供數十場次義剪服務。僅今年就已累計開展101場義剪活動,服務近9000人次。
在豐澤區,“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公益宣傳活動現場,泉州五中的20多位學生是主力擔當。“拒絕餐飲浪費 我們在行動”“泉州是我家 文明靠大家”“文明餐桌 厲行節約”……從分發宣傳用品到耐心講解,助力文明城讓青春閃動更美風采。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案例之外,泉州各級舉辦的志愿活動響應熱度,也滴水觀海、有力驗證——7月份,泉州啟動為期5個月的“2020志愿服務集中活動周”,全市各地聯動開展,累計3000多個團隊報名參與。放眼泉州各縣(市、區),近年來,我市已建設36個志愿服務驛站。以“志愿服務驛站”為基地,志愿者們有了共同的“家”,群眾多了便民服務窗口,全民參與志愿服務模式,在泉州不斷探索……
注冊志愿者之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道德模范以及廣大普通市民,一起匯入創城洪流,貢獻智慧力量——
參與上街巡查市容市貌的市人大代表鄭芳卉,指出城市衛生保潔、垃圾桶分類規范等方面可以提升的方向;市政協委員徐摯明把目光聚焦在停車問題上,呼吁管理部門加大管理和投入力度,市民主動提升主人翁意識,一起讓城市更有序;由35位熱心市民組成的文明巡訪團,日常通過“隨手拍”形式,將發現的公共秩序、環境衛生等問題,通過創城工作微信群,隨時隨地傳給市創城辦批轉督促整改。
更廣范圍內,有效的基層自治,為文明城市創建凝聚深遠廣泛的合力。
以老城區鯉城為例,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遠親不如近鄰”的理念,該區去年選取15條背街小巷,創新推行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黨員街巷長制”,以黨員干部帶動轄區機關單位、商家、居民等參與共同治理街巷,取得良好成效。如今,這一模式在全區59條背街小巷推廣實施,從源頭化、精細化管理的層面,協調解決街巷問題250多個。
成風化人、潤物無聲。隨著創城工作深入推進,更多文明新風吹拂刺桐大地——
厲行節約,倡導新“食”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連日來,一場“文明餐桌”行動在全市范圍全面啟動、深入開展,通過提倡打包、使用公筷公勺、菜量多樣化、廚余變肥料等方式,泉州人向餐桌浪費說“不”。
移風易俗,提升“情態美”。喪事簡辦、喜事新辦、神事不辦普遍推行,節約下來的禮俗開支捐贈用于獎學獎教、老年事業、社會救助等,逐步形成“不比闊氣比公益,不講私面講奉獻,不炫富有亮作為”的社會風氣。
身邊好人,感動你我他。通過廣泛開展“身邊故事 共同銘記”“最美人物”評選等活動,那些感動泉州的好人好事,傳遞正能量,引領新風尚。統計顯示,全市“身邊好人數量”居福建省首位,讓文明泉州擁有了許許多多生動的城市代言人。
人民至上 利民惠民 文明城市提升群眾幸福感滿意度
以創城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泉州城市在城鄉、在山水、在軟硬環境、在顏值氣質等諸多方面,悄然發生變化。
“被家門口的公園傾倒,堪稱城市最美綠地!”夏日的北濱江公園滿眼青翠,讓人心曠神怡。家住附近的殷女士,閑暇時都會到公園散步。
讓殷女士點贊的這一公園,前幾年還雜草叢生。近年來,結合創城,泉州整治晉江下游臟亂的同時,把濱江的山、水、林、湖、田、草等自然資源串點成線,讓好山好水融入城市之中,把雜草地打造成了市民休閑勝地。
抓住優化城鄉環境這個重點不放,生態連綿帶建設、“城市建設提速年”活動、“強基促穩”三年行動等等,在環泉州灣城市群齊頭并進。
——古城“活化”開展國家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實施古城“七個一”示范工程,抓好64個古城重點項目,修繕西街、中山路風貌建筑,掛牌保護669幢傳統歷史建筑,完成金魚巷整治,建成“東亞之窗”文創園。“潤物細無聲”的微改造中,古大厝修舊如舊,古街巷活化保護,古城逐步成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樣本”。
——新城“集聚”實施一批新城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后渚、臺商區白沙、晉東新區等片區建設,興泉鐵路、福廈客專、廈漳泉城市聯盟路、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等項目建設,“一灣兩翼三帶”布局加速展開。由工人文化宮、科技與規劃館、大劇院、圖書館四座主題建筑和市民廣場組成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以“四個花瓣”的形象呈現,矗立東海片區,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泉州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新行政服務中心、多個大型商業綜合體的投用,也讓新城人氣、業態、服務加速集聚,惠及廣大群眾。
——“強基促穩”直擊民生“痛點”“堵點”,以17個專項行動為抓手,努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水平。針對中心市區安置房辦證困難,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協調突破難題,目前,基本實現當天審批、隔天發證;實施“同心安居工程”,繼去年幫扶108戶困難群眾改造危房后,今年計劃幫扶第二批177戶困難群眾解決住房安全問題,現已竣工174戶;29條古城街巷綜合提升工程、181個貧困村衛生醫療全覆蓋、重點鄉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等民生熱難點問題整改成效初顯。
還有更多微小的幸福,為每一個泉州家庭所深刻感受體會——
關愛未成年人,泉州打造“少年軍校”“閩南文化進校園”“大手拉小手”等一批閃亮品牌,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此外,社區未成年活動中心連續6年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泉州每年建設20個社區未成年人文體活動場所,截至目前,已覆蓋全市120個社區。
關注衣食住行,泉州城市建設管理下足“繡花功”,市容環境、交通秩序、背街小巷衛生保潔等一一迎來專項整治。
多年來,泉州多次躋身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榜單的背后,一位位具體的高層次人才、外來務工人員和市民群眾為此現身說法、滿意站臺——
“擁抱人才的城市,讓我們放心托付。”放棄國外優越條件、扎根泉州的人工智能博士李俊,選擇泉州裝備制造所開啟新的職業生涯。近年來,泉州不斷提升的城市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及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人才政策,讓他來到泉州、留在泉州、愛上泉州。
“外來工也可以‘無門檻落戶’泉州,這樣的城市怎能不喜歡!”從重慶來泉務工的何先生,去年通過泉州出臺的新規,輕松落戶泉州,成為“新泉州人”的他,愈加感受到泉州發展帶來的實惠和幸福。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