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明,美美與共。昨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新聞發布會上,就現場媒體記者關注的海藝節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舉辦的意義、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泉州在推進海絲名城建設舉措、泉州文旅融合促進文旅消費方面的亮點等問題,文旅部國際局副局長孔倫,福建省文旅廳副廳長肖長培,中共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海藝節泉州市執委會常務副主任劉林霜,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執委會副主任姚飛逐一回答。
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背景下舉行海藝節
“福建省和泉州市長期處在對外交流、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人文交流的前沿”
新華社記者提問: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召開,是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密切相關的。今年正好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第五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舉辦,有何特殊意義?
孔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增進國家間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紐帶,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廣泛開展文化旅游合作,推動文明互學互鑒和文化融合創新,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夯實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把支持民間交往、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這為我們高質量開展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廣、進一步增進民心相通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切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更好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文化和旅游部攜手福建省人民政府,秉承“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實現文明共贏共享”的宗旨,共同主辦第五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本屆藝術節,將以“多元文明,美美與共”為主題,廣泛邀請有關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藝術團體和嘉賓,通過開展演出、展覽、研討、美食體驗等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以期有效增進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內的世界人民的相互理解與友誼。
在福建泉州舉辦海絲藝術節具有特殊意義。福建省和泉州市長期處在對外交流、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人文交流的前沿,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以及堅實的對外交流基礎。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在泉州開展了“東亞文化之都”“亞洲藝術節”以及海絲藝術節等國家級文化交流活動,為推動與海絲沿線國家文明交流互鑒做出了貢獻。下一步,希望借助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緣優勢,繼續高質量辦好包括海絲藝術節在內的各項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聯系和友誼。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海絲藝術節這樣的國際性平臺,向世界展示開放包容和日新月異的泉州形象、福建形象和中國形象。
談福建省在推動文旅經濟發展方面做法成效
“全力打造‘常來常往、常來常想、常來常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總臺央視記者提問:目前福建省文加快“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并把“文旅經濟”作為福建發展比較優勢的“四大經濟”之一,請問福建省在推動文旅經濟發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肖長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旅經濟發展,今年4月高規格召開了全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全省文物工作會議,周祖翼書記、趙龍省長親自出席會議,對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確了打造“常來常往、常來常想、常來常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標要求,從供給側、需求側、服務質量、科技含量四個方面協同發力,掀起了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拼文旅經濟”的熱潮,好聲音不斷。
一是加快完善全省文旅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明確了“11537”的總體思路和布局。即“1核1品5圈3線7沿”,“1核”就是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為這一核心目標;“1品”就是打響“海絲起點•清新福建”這一品牌;“5圈”就是推動建設環武夷山、泰寧丹霞、福建土樓、鼓浪嶼、泉州古城等5個世界遺產地文旅集聚區;“3帶”就是拓展紅色文化、綠色休閑、藍色海絲等3條旅游帶;“7沿”就是建設沿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福建段、沿福建濱海風景道、沿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沿戴云山森林步道、沿古驛道、沿江河、沿綠道等7大文旅線路和產品。“5圈”就是點的放大,“3帶”就是線的延伸,“7沿”就是面的拓展,推動全省文旅資源串珠成鏈、串點成線、連線成片。
二是加快跑出文旅經濟發展“加速度”。出臺5個方面23條《新形勢下促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激勵措施》和促進文旅消費10條措施,舉辦千余場文旅促消費活動,做火做熱文旅消費市場,有關經驗做法被文化和旅游部向全國推廣。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國內游客人數4.43億人次、增長35.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237.84億元、增長48.2%,恢復程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8和25個百分點。
三是加快繁榮高品質的文旅供給。第九屆中國戲劇獎全國只有15朵“梅花”,我們省摘了2朵,曹禺劇本獎全國只有5本,福建拿了1本,獲獎數居全國首位。繼《來福建,享福味,好吃好玩又不貴》之后,再次創意發布《來福建 好舒服》文旅視頻,一夜“出圈”,全網傳播覆蓋2.7億+人次。創新開通“清新福建”入閩旅游列車,深入開展“來福建,坐火車,一路山海一路歌”金秋文旅推廣季活動,在北京、上海以及馬來西亞、南非、美國等地舉辦“海絲起點•清新福建”文化旅游推介會,赴美國、澳大利亞舉辦“茶和天下·雅集”活動,發布了“清新福建”旅游列車十大精品線路,全力開拓旅游客源市場。
四是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入境游客117萬人次,增長214.6%,實現旅游外匯收入13.5億美元,增長395%。廈門和泉州古城成為國內外游客的熱門打卡地,對外展示了世界遺產城市的風采。全省演藝市場火爆,吸引了愛爾蘭國家合唱團“艾紐約”、俄羅斯鋼琴藝術家德米特里·馬斯列耶夫等全球知名藝術家、團隊和臺灣流行歌手蔡依林、五月天等來閩演出,市場火爆。
談泉州海絲名城建設
“堅持活化傳承 立足內引外聯 匯聚僑力僑智”
中國藝術報記者提問: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又是21世紀海上海絲之路建設先行區,近年來,泉州在推進海絲名城建設上有哪些舉措?
劉林霜:泉州市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主動融入福建省“海絲核心區”建設,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發達、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歷史厚重、在外泉商和僑港澳臺資源豐富等優勢,加強總體謀劃規劃,推進先行試點試驗,奮力推進21世紀“海絲名城”建設,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1、堅持活化傳承,打造世遺保護典范城市。作為世遺之城,泉州致力于把世界遺產城市歷史文化厚重的優勢轉化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勝勢,重點做好“三件事”:一是保護復興。以創建世界遺產典范城市為載體,深化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和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建立市級統籌、跨部門跨區域整體聯動保護體系,持續做好物質文化遺產的靜態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傳承。二是城市提升。立足山、海、城的自然稟賦,發揮品牌之都、制造強市等優勢,系統改造提升古城街巷、文化地標、文創園區、旅游設施等,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格局,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今年,泉州頻頻出圈,成為網紅城市。比如,根據百度地圖大數據發布《2023年“五一”假期出行預測報告》,預測“五一”期間全國車輛累計凈流入城市TOP5,泉州榮登榜首。中秋國慶假期,進入攜程“‘反向游’目的地”熱榜。2018年和2023年,泉州兩度榮膺“一帶一路”建設案例城市。三是對外交流。先后成功舉辦了中阿城市論壇、第十四屆亞洲國際藝術節、中宣部海絲國際研討會、金磚國家治國理政研討會等20多場重量級國際交流活動,與市級10個國際友好城市廣泛交流。
2、立足內引外聯,打造海絲經貿開放新通道。近10年來,泉州市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達8715億元、年均增長5.5%,占全市對外貿易總額的幾近一半。一是推動外貿模式創新。搶抓RCEP機遇,持續擴大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品牌博覽會影響力,成立東南亞采購集散中心,落地泰國、菲律賓、阿聯酋等特色展銷中心,在全省率先成立“福建僑商海外倉聯盟”,實施“國潮泉州”優品出海行動,2022年全市市場采購貿易出口558.9億元,增長21.7%。二是拓展豐富外貿通道。陸上常態化開行“中歐班列”,海上開行泉州至俄羅斯“整船出海”航線,累計開通國內外集裝箱班輪48條。今年來又開辟了泉州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馬尼拉南港3條新航線,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840萬人次,成為全國首批18個設置“一帶一路”通道的口岸之一。三是構建立體外貿網絡。對接國家運輸大通道,深化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融入福建省“絲路海運”“絲路飛翔”重點工程,一體推進機場、鐵路、港口等規劃建設,引導國際物流、供應鏈企業在泉州設立區域總部,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大動脈。
3、匯聚僑力僑智,打造開放賦能新載體。一是搭建“僑”平臺。深入實施“聚僑引僑和泉商回歸”,在全國僑聯系統首創海外社團聯絡員機制,推進世界性泉籍鄉親聯誼組織建設,籌建“故土家園——海內外泉僑泉商聯絡總部”。今年6月,泉州舉辦了首屆“海絲”僑商投資貿易大會,近千名僑商泉商相聚在泉州,簽約落地1195億元投資。二是優化“僑”服務。結合“黨建+”社區鄰里中心打通為僑服務“最后一公里”,切實幫助僑胞、僑眷、歸僑等解決難題,規劃建設華僑未來園區、國際社區等。同時,首創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研究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加大對華僑歷史文化、傳統村落、僑批等保護,留住華僑鄉愁記憶。三是講好“僑”故事。深入實施“留住根脈”華僑歷史文化傳承展示工程,深化“海外泉籍精英故鄉行”、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等交流活動,不斷增強僑親僑胞的認同感、歸屬感。
談推進文旅融合、促進文旅消費、賦能城市發展
“形成‘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的泉州古城保護發展活樣本和全國最具‘煙火氣’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
中新社記者提問:泉州正在打造全國最具煙火氣的旅游城市、世界海絲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在推進文旅融合、促進文旅消費、賦能城市發展方面,有哪些措施亮點?
姚飛: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閩南文化的發源地、發祥地和核心區,是世界遺產城市,文化遺產多彩多姿、彌足珍貴,現有世界遺產22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945處(其中國家級44處),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26個(其中世界級有6項),是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有山、有海、有古城,山海兼備,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近年來,我們以“樹品牌、拼千億、提能級”為抓手,聚焦海絲先行區挖潛破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全國最具煙火氣旅游城市、世界海絲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獲評“2023年全國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中國十大美食旅游城市”。我們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做強世界遺產超級“IP”。泉州古城是泉州遺產點分布最密集的地區,我們以古城和22個遺產點為核心,把整個古城6.41平方公里都納入到世界遺產緩沖區,以泉州古城爭創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牽引,以微擾動、低沖擊的繡花針方式,修舊如舊,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系統對古城街巷、文化地標、文創園區、旅游設施等提升改造,深入梳掘古城文化內涵,完善“吃住行游購娛”配套,讓泉州古城在保護與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形成“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的泉州古城保護發展活樣本和全國最具“煙火氣”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今年“國慶”,泉州古城旅游非常火爆,每天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
二是做熱濱海和生態旅游。泉州海洋文化歷史悠久,541公里的海岸線蜿蜒曲折,海景風光如畫,其中崇武—秀涂海岸線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線之一。在做熱濱海旅游方面,我們以濱海旅游與華僑文化相融合,重點打造濱海風景道,梳掘南洋文化、海絲文化、中西合璧風格閩南建筑、沿海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街區,培育了崇武古城、八仙過海度假區、蟳埔村、梧林村等一批旅游景點。在做熱山地生態旅游方面,通過山地生態旅游節,整合山地文化旅游資源,加強區域聯動,串聯山地線路,做熱生態游、鄉村游,帶動周邊文旅消費市場,全市有省級全域生態旅游示范縣(市、區)4個、全域生態旅游小鎮9個、金牌旅游村16個。
三是做好“文旅+”文章。泉州民營經濟發達,擁有35萬家民營企業,形成了“中國鞋都”晉江、“中國服裝之都”石獅、“中國石雕之鄉”惠安、“中國茶都”和“滕鐵之鄉”安溪、“中國香都”永春、“世界瓷都”德化等“一縣一品”特色品牌。我們立足制造業發達和發展優勢,聚焦一二三產聯動,深入實施“文旅+”戰略,支持發展工業旅游,培育了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1家、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4家、省級觀光工廠34家以及工業美術、陶瓷、雕藝、茶等一批超千億產值產業,文化產業增加值超700億,增長率22.3%,工業旅游已成為泉州文旅新增長點。
四是做亮文化品牌國際傳播。我們聚焦“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品牌定位,設立海絲泉州推薦官工作室,赴聯合國總部等地開展“茶和天下”·雅集活動,成功舉辦閩南美好生活嘉年華、十“泉”十美文旅消費季等主題活動,全方位擴大“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品牌影響。依托海外泉籍社團、國際友城、駐外使領館,搭建對外交流橋梁紐帶,近年來先后組織200多個文化團組3000多人前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流,邀請50多個國家和地區、170個團隊、2600多人來泉交流。在深化對外文化交流的同時,打造出海絲國際藝術節、世界閩南文化節、國際木偶展演、南音大會唱、鄭成功文化節等多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世遺泉州”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不斷擴大。
第五屆海絲國際藝術節將于12月8—13日在泉州舉行,這是一場“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借此機會,邀請各地賓朋好友、廣大游客前來參加,共同領略世遺風光、品味海絲文化、品嘗特色美食,體驗“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煙火之城,感受千年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人文魅力。第五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待著大家的到來。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