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率高達86.1%,土地開發強度大、供需矛盾相對突出,是石獅拓展發展空間的掣肘。如何有效破題?石獅抓住泉州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建立低效用地數據庫,分批推進實施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不斷提升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著力建設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為發展拓空間、為產業蓄后勁、為民生謀福祉。
蚶江沿海岸線一帶俯瞰 (李榮鑫 攝)
分批推進 土地整治激活力
拆除水頭圍堰、恢復河口濕地生態后,通過水系梳理、慢行系統打造、景觀綠化等方式,一個兼具濕地保護、田園體驗、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千畝濕地生態公園,很快成為石獅的“網紅”打卡地。
公園建成后,保留了約200公頃高標準基本農田,并通過“灌排化、機械化、生態化、田園化、數字化”等“五化”建設持續提高耕地質量,水稻、蓮藕、蔬菜等農作物的四時輪種也成為青少年鄉土教學的生動課堂。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還先后吸引來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鶴、彩鹮、黑臉琵鷺等“貴客”,成為“生態石獅”的美麗縮影。公園中部的玉湖豆腐文化商貿園觀光、體驗,以及采摘、垂釣等農旅項目乘勢而起,生態向好帶動產業融合發展,形象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
以一個田園綜合體為窗口,呈現全域整治多種成效,濕地生態公園的“華麗轉身”,是石獅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見效的寫照。據悉,該市以鄉鎮為單位,劃定了蚶江田園綜合體、寶蓋產城融合、祥芝高新技術產業、鴻山生態修復、錦尚現代農業園、永寧農文旅景觀改造等6個土地綜合整治單元,并分三批次實施。
作為第一批次整治試點,蚶江鎮將全域分為農業生產、生活居住、高新技術、生態涵養四大分區,圍繞耕地保護提升、建設用地整治、生態保護修復、產業融合發展、特色文化保護,安排18個子項目,推進全域、全要素整治,并著力打造濕地生態公園田園綜合體、鎮區改造項目和林鑾渡生態海岸帶修復三大亮點工程。林鑾渡生態海岸帶修復也進入道路主體結構層施工,建成后不僅可便捷民眾走進林鑾渡世遺點,也將為濱海旅游再添打卡點。
“三生融合” 低效用地再開發
位于靈秀鎮的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舊改區廠房已完成立面、消防等的改造提升,建起3D可視化的綜合管理平臺,清退21家與主導產業不符、低效益低產出的企業,保留、新招引15家服裝智能制造企業;引入社會資本,將原來的舊宿舍改造為新型人才復合公寓“圖靈·乘式空間”。在新園區“石獅網商園”,圓通速遞福建總部項目兩棟集運中心已落架,標準廠房和倉儲研發中心全面封頂并轉入裝修,可提供792套住宅的人才社區“國投·獅城領秀”也陸續封頂。
聚焦“產城融合”,推進新舊廠房聯動改造、連片開發;樹立“畝均論英雄”導向,優化招商選資,推動中小微服裝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作為泉州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試點,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也是該市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的亮點。
改造低效資源密集區,關乎民生福祉,也是城市發展、產業升級所需。結合國土空間單元分區、自然地理界線、規劃路網等,石獅市劃出十大成片的低效用地再開發片區。其中,作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示范區的靈秀片區,主要是依托靈秀山、商貿產業集群等,初步謀劃四大板塊12大重點項目,打造為網商總部高地、秀美石獅門戶和智趣生活社區。
除了“先行示范區”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外,“寸土寸金”的靈秀,還通過盤活“回批地”、閑置地,探索“工改商辦”、工業樓宇改造或“騰籠換鳥”等方式,補強產業鏈條、激發市場活力。
作為今年石獅16項特色改革項目之一,該市將持續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接續推動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集聚優化,為城市宜居宜業和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