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真理力量 匯聚實踐偉力——泉州市直機關青年學習沙龍示范活動側記
時維初夏,泉州大地,思想在升華,力量在凝聚。
日前,泉州市直機關青年學習沙龍示范活動在泉州市圖書館成功舉辦,6位“刺桐紅”宣講團成員代表分別圍繞各自領域,交流分享學習心得和體會。
主題分享
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福建這塊充滿激情的熱土上,習近平同志懷抱一顆赤子之心,探索奮斗了17年半,在改革、開放、發展、黨的建設等一系列重大領域,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中,取得了極其豐碩的成果,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6位“刺桐紅”宣講團成員圍繞主題,從機關黨建、“晉江經驗”、永春美嶺精神等“寶貴財富”,以及南安石材、安溪茶葉、德化陶瓷等特色產業,分享學習體會。
泉州市工商聯研究室主任謝兵:
念好機關黨建“三字經”
內容形式上求“新”。在全省設區市中率先開設機關黨建電視專欄、率先開展中心組巡聽旁聽。建設泉州“紅色記憶”云展館,經驗做法被選入由中宣部理論局組織撰寫的《百年大黨面對面》,為全省唯一經典案例。組建市直機關“刺桐紅”宣講團,開展“四下基層”宣講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載體設計上用“活”。全面推行“旗幟領航”工程,助力項目攻堅。靈活運用機關大講堂、機關先行論壇、機關黨建“一網一微一欄”和“學思想、說擔當、促發展”黨組織書記談等平臺載體,推動理論武裝、黨建活動豐富多彩。
效果作用上務“實”。組織編寫《黨支部規范化建設一本通》,工委領導掛鉤聯系黨建工作片區,實行機關黨組織“網格化”管理,助推黨建任務落地見效。踐行“四下基層”,“到社區集中報到”,“幫鎮扶村促振興”,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安溪縣委黨校副校長魏欣欣:
一“葉”興 百業旺
安溪把茶產業作為“一號工程”,堅持市場導向、做大產業規模、明確發展定位、強化品牌意識,成為馳名中外的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百茶貿易之都。通過茶葉這一“葉”興,帶動各行各業的“百業”旺,安溪培育出茶業、藤鐵、光電、建材4個百億產業集群,催生出空天、影視、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鏈條,實現了從貧困縣摘帽到全省經濟發展十佳縣,再到全國百強縣的三大歷史性跨越。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安溪做足“茶文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一階段,安溪將肩負起引領中國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新使命,開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縣域先行、縣再出發”的偉力和擔當。
黎明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蔡君雄:
小石頭 大文章
石材產業既是南安水頭鎮的支柱產業,也是傳統的資源型產業。面對高污染、高消耗的現實問題,發展、環保該如何平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南安石材產業破解“成長的煩惱”指明了方向。遵循新發展理念,水頭以石興鎮,用“小石頭”締造出“世界石都”的創新跨越;南安石材產業鏈向上中下游全線拓展,構建全產業鏈閉環,讓石材這一“小產業鏈”促進“千億集群”的協調發展;水頭石材產業推行全封閉、大循環、再利用,推廣新技術,變石為寶,讓石粉實現了“循環再生”的綠色轉型。
目前,南安石材產業產量和進出口量均占全國70%。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人力資源部干部汪晨菲:
閱“晉”千帆 勇立潮頭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6年7次深入晉江調研,系統總結提煉出“晉江經驗”,成為晉江的行動指南和制勝法寶,開啟了晉江騰飛的歷程。作為新泉州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
以安踏為例,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安踏堅持發揚拼搏精神,不斷求新求變。2009年起,安踏不斷收購國外知名運動品牌,打入新市場,完善產品矩陣,尤其是花6.5億港元收購了FILA,開啟了國際化和多品牌的發展路子。如今,智能化升級、數字化工廠的原創研發正引領安踏又一輪高速成長。
20多年來,一代代晉江民營企業家以“敢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不斷演繹著“永不止步”的晉江奇跡。
泉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黨史編研一科科長和秀鵬:
從“窮尾嶺”到“富美嶺”
位于永春縣最西部的美嶺村,改革開放前叫“尾嶺”,沒有公路、沒有電、沒有燈,仿佛與世隔絕,許多村民家徒四壁,人均年收入不到70塊錢。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美嶺村黨組織帶領美嶺人,建電站、修公路、辦工廠,風餐露宿,先后建設3座水電站、開通3條公路,創辦膠合板廠、紙箱廠、水泥廠等多家企業,美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美嶺精神由此誕生。黨的十八大以來,美嶺村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格局。2023年,美嶺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村集體收入高達23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7.85萬元。
福建建工集團泉州分公司黨群宣傳部負責人曹珂:
“中國白”帶著夢想闖世界
“中國白”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工匠精神,更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扶持推動。德化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園區、搭平臺、育人才、強工藝、鑄鏈條、塑品牌,做大做強做優陶瓷產業,加快塑造“新質生產力”,讓“中國白”蛻變新生。
如今,德化成為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陶瓷茶具占全國市場份額80%以上。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16件國禮中有15件是“德化造”,品牌價值位列全國陶瓷產區第一,成為全國最大的陶瓷電子商務產業基地。
在黨的領導下,“世界陶瓷之都”乘“一帶一路”東風,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一代又一代大國工匠,點亮國貨之光,推動“中國白”再出發。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