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文旅產業»正文

端午越千年 泉州滋味長

http://www.merchenaries.com【泉州經濟網】2024-06-07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中原文化與海洋文明交融出多元風情,在這里留下了獨特的地域共鳴和文化記憶。端午節,泉州民間稱之為“五月節”,這里既保留了中原地區的傳統習俗,又孕育了富有特色的風情風貌。本期《最閩南》帶您走一趟泉州特色端午民俗之旅。

民風食俗

泉州浸潤著古老傳統的中原文化和千年的海絲文化,端午節傳承著特色的掛“五瑞”“煎堆補天”等民風食俗,這既是敬祖先祀神佛,也是對美好生活的祈愿。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習俗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停留在老人們的記憶或史料典籍中。

●懸掛“五瑞”

眼下,端午節“新式”艾草門掛上熱搜了。端午掛艾草習俗的記載,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寓意驅邪納福。在泉州,端午節門掛有自己的特色和傳承——“掛五瑞”。

“五瑞”通常指的是菖蒲、艾草、榕枝、柳枝和大蒜頭五種植物。人們將這些植物用紅絨繩系好,懸插在門楣或門框邊上,意在驅毒邪、祛病灶、保健康、求平安。

這一風俗在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二十·風俗》中有記載:“端陽……懸蒲艾及桃枝于門,貼符及門帖。”

●系“長命縷”

《泉州府志·卷之二十·風俗》中記載:“端陽……小兒以五色絲系臂,曰長命縷。”端午時節,泉州有給小孩佩戴續命縷和香袋的習俗,以祈求健康長壽。“長命縷”也被稱為“續命縷”,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股,系于小孩手腕或手臂上。

●“沐蘭湯”俗

泉州有諺語云:“五月節,律垢浹(搓澡之意)。”端午節是日午時,家庭主婦打來井水或燒煮蒲艾湯,為兒童搓澡沐浴。此由古代“沐蘭湯”演變而來,其在《禮記·大戴禮》和《楚辭》中均有記載。古人五月采摘蘭草,以蘭草湯沐浴。

“沐蘭湯”俗,在典籍中有記載?!度莞?middot;卷之二十·風俗》中記載:“端陽……沐蘭湯。”“五月節”搓澡習俗,別具一格,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已簡化為一般的沐浴。

●飲雄黃酒

《泉州府志·卷之二十·風俗》中記載:“端陽……飲雄黃酒,且噀于房角及床下,云去五毒,小兒則擦其鼻。”寫的是泉州人飲、用雄黃酒的習俗。

五毒懼雄黃。雄黃置于酒中,飲用、涂抹或讓其揮發,都有一定的殺菌效果。取少量雄黃泡于酒中,或有時少量飲服;或加入少量朱砂,取艾草蘸取揮灑于屋內,意在驅毒邪、保平安;也有用毛筆蘸取涂在小孩的手心、腳心,并在額頭上寫“王”字,意為盼望小孩生龍活虎地成長。

●貼“午時聯”

舊時,泉州民間在端午節有貼“午時聯”的習俗。與貼春聯不同,午時聯的形制較短小,且不是用墨書寫。在晉江安海,人們選用可以消毒殺蟲的礬水,調和朱砂粉,研磨好后寫在黃紙上,于正午時分貼于廳門上。午時聯的主題大體是避邪祈祥,以及懷念屈原。

 



幼兒園小朋友感受端午習俗“煎堆”

●“煎堆補天”

煎“堆”(泉音“de”,也寫作(饣+追)“duī”),是將面粉加配料調成糊狀,下油鍋煎成圓狀軟餅,有甜、咸等口味。農歷五六月,南方多梅雨,泉州民間就效仿女媧補天的做法,在端午節吃“煎堆”,希望雨水不要太多,以免妨礙勞動生產,這是期盼土地豐產的美好愿望,因此就有了“煎堆補天”的說法。《泉州府志·卷之二十·風俗》記載:“端陽……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內煎之,謂之堆。”

在晉江安海鎮苗苗中心幼兒園,學校連續多年開展端午民俗活動,家長進課堂現場制作煎堆,老師講述“女媧補天”的故事,讓小朋友們感受閩南端午豐富的文化內涵。

●炒午時鹽

《泉州府志·卷之二十·風俗》中記載:“端陽……合百藥。”端午節午時,家庭主婦通常取來茶葉和少許鹽,入鍋熱炒至顏色發黑,然后趁熱包好收藏,作為家庭藥茶,在盛暑偶發腸胃病時,取適量沖泡飲用。

 



端午節,閩南地區家家戶戶備有肉粽。(王柏峰/攝)

●包粽子

《泉州府志》曰:“端陽……作粽相饋遺。(夾注)以菰葉裹粘米謂之角黍,俗云粽。”

“粽”有萬般味,香飄越千年。端午時節包粽子、吃粽子是大江南北共有的習俗,小小的粽子蘊含了大大的家國情懷。泉州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肉粽,供奉先祖,這體現了人們重視傳統節日和對祖先的敬意。同時,燒肉粽作為泉州的傳統名小吃,也成為海外僑胞思念家鄉的情感紐帶。許多華僑在外拼搏,節日里難忘的家鄉味道就是那縷端午粽香。

文體活動

泉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愛拼才會贏”的泉州人向海而生,端午民俗中也傳承著眾多與海相關的文體活動。海上潑水節、送王船、海上賽龍舟……“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浸潤了海絲文化的泉州端午,趣味盎然。

 



石獅蚶江的恭送“王爺船”巡海(王柏峰/攝)

●世界非遺“送王船”

2020年12月,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非遺項目的申報文本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三地的多個代表性社區及群體。

“送王船”習俗原本以送瘟為目的,是一種特殊的海洋祭祀活動。這種習俗是閩臺地區和東南亞華人社區王爺信仰的重要儀式,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

據悉,泉州傳承“送王船”風俗的有:泉州富美宮、晉江深滬鎮鎮海宮、石獅蚶江“王爺船”巡海、泉州文興宮等。

 



熱鬧非凡的石獅蚶江海上潑水節(王柏峰/攝)

●海上潑水節

閩臺對渡文化節暨石獅蚶江海上潑水節,2011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海上潑水節”?;顒訒r,人們乘著小船,拿起戽斗水桶,盛起海水,潑向對方船上的人,以這種歡快的方式互祝吉祥,交流情誼,祈求平安興旺。

據記載,“海上潑水節”最早見于明代,盛行于清朝,是泉州石獅蚶江和臺灣鹿港對渡的文化產物?!秾Χ杀酚休d:“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其視鹿仔港,直戶庭耳。利之所在,群趨若鶩。”

●海上賽龍舟

泉州泉港“沙格龍舟賽”于2007年被列入首批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載,沙格龍舟賽始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沙格村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早開展端午“賽龍舟”習俗的鄉村之一。

沙格龍舟競渡通常選在海水漲潮時的午后,船頭一人擂鼓,船尾一人掌舵,另有一二十名劃手分坐兩側,奮力劃槳,場面壯觀。沙格龍舟賽是民間體育競技活動,群眾參與熱情高,眾多臺胞也前來參與,密切了海峽兩岸間的親緣關系。

此外,南安羅東龍舟賽、惠安黃塘龍舟賽、安溪湖頭祭江打粽仗等也頗有特色。

●扒龍船

晉江深滬自古有“五月節搖白龍船”的習俗,《深滬鎮志》一書有記載?!洞竺罆x江·晉江節俗》一書中說,擱橈近似賽龍舟(當地漁民把劃船叫作“擱船”,把船槳稱為“橈刀”),是深滬漁民自發舉行的一項端午民俗活動。擱橈又稱“扒龍船”,船體為白色,由釣魚的舢板船棄桅卸舵演變而來。

深滬扒龍船在20世紀70年代停辦。2004年端午節,當地民俗愛好者組建了旱地扒龍船隊。今年6月5日,晉江(深滬)海上龍舟公開賽舉行,這也是海上龍舟賽時隔半世紀重現深滬。

●水上掠鴨

2020年,“晉江端午習俗(安海水上掠鴨)”入選泉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活動時,在船或橋上沿水面平行放置一根長杉木,杉木上涂了油脂潤滑;杉木尾端掛一個籠子,內放一只活鴨。參賽者赤足沿杉木小心行至尾端,拍開籠蓋,活鴨掉入江中,即當作獲勝獎品。據悉,水上掠鴨相傳是由鄭成功操練水師的史俗演變而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安海特色端午習俗“嗦啰嗹”(資料圖)

●“嗦啰嗹”

2008年,“嗦啰嗹”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嗦啰嗹”習俗也稱“采蓮”,已有800多年歷史,據稱這是中原地區的古民俗。

“嗦啰嗹”舉行時,人們抬出供奉的龍王頭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采蓮隊伍前導是“鋪兵”,頭戴清兵笠、手撐長桿艾旗,似醉態走顛步。隊伍兩旁是肩挑豬腳、草鞋和酒壺,手打破鑼的“鋪兵”,以及身著紅衣紅褲、手提鮮花籃、腳穿繡花鞋的“花婆”。

 



央視《走遍中國》記錄“亭頂練星”端午民俗

●亭頂“練星”

在晉江內坑鎮亭頂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里流行著一種名為“練槍星”的端午風俗。“練槍星”俗稱“練星”,是一種簡單而別致的射擊表演。

活動時,主事者在村里的“后壁埔”選擇一棵大松柏樹,在樹干糊上用紅泥做成的臨時靶盤,再貼上一片榕樹葉做靶心。參賽者手持借來的仿真槍,代替舊式鳥槍,按照規定的譜路,在空地上表演各種射擊動作。

“練星”在當地失傳近60年,村里年輕人嘗試把這項民俗恢復起來,作為端午節的一項傳統。2015年,央視《走遍中國》端午民俗系列片對“亭頂練星”作了介紹。

 



 

責任編輯:蘇慧敏
泉州經濟網建設聲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

另类国产ts人妖视频网站,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日本第一福利片在线观看中文,欧美在线视频一区
婷婷色五月综合久久 | 永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色爱综合精品一区 | 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频 | 色老久久精品偷偷看 | 日本少妇亚洲综合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