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修后的洋樓
花40多萬元翻修樓房,卻在整修完后以每年1元的價格租給村里使用。近期,在南安碼頭鎮宮占村,一棟翻新洋樓成為村民們關注的焦點。這是一棟什么樣的洋樓?為何每年租金只有1元?昨日,記者來到宮占村探訪一番。
閩南風格洋樓 多處完成翻新
上午10時,記者來到宮占村時看到,這是一棟融合閩南古厝建筑和西式風格的兩層樓房。樓房帶有一處護厝,二樓護欄上刻的“隆德居”為樓名。在屋外可以看到,屋瓦、庭院、外墻浮雕均有翻新痕跡。
走進屋內,可以感受到濃厚的閩南建筑氣息。一樓共有7間房,每間房用閩南清水磚砌成拱形門,房內鋪著閩南紅磚。房門上還寫有奮發圖強、勤儉持家、自力更生等標語。一旁的護厝同樣由閩南清水磚砌成,護厝內有多間房,部分屋頂露天,采光效果較佳。護厝內還設有洗手池、盆栽等物。屋內多處可見翻新和重新粉刷的痕跡。二樓則更為寬闊,地面也鋪著閩南紅磚,兩側砌著清水磚。兩側的多間房已騰出備用。
“這棟樓在今年6月由屋主完成翻新,后由村里管理使用。”宮占村黨總支書記高繼業告訴記者,目前村里將一樓用于村民開展南音活動,二樓留作備用,后續還將對該樓進行改造,增添更多功能。
支持盤活房屋 自掏腰包翻修
為何屋主會將這棟樓進行翻新并交由村里使用?高繼業介紹,“隆德居”的屋主是本村村民戴鳳河。他生于1957年,20世紀80年代遠赴菲律賓打拼,后舉家移居菲律賓,“隆德居”也隨之閑置下來。
“這棟房子占地面積大且離村委會近,閑置下來很可惜。”他說,村里希望將其盤活,用于造福村民及開展鄉村文化工作。去年年底,村里成立南音社時缺少場地,便與遠在海外的戴鳳河商議借用洋樓一事。“他聽說后很贊同村里的計劃,十分爽快地答應了。”戴鳳河考慮到房屋老舊,不便村里后續開展鄉村文化工作,就自掏腰包從今年3月開始對房屋進行翻新。
戴鳳河請來施工團隊清除了房屋周圍的雞鴨圈,翻修了屋前的庭院以及大門前兩側的浮雕,換掉了二樓的瓦片,并對屋內多處重新刷漆……歷經3個月的翻修后,老舊的洋樓煥然一新。整個翻修過程中,戴鳳河總計投入40多萬元,其間還專門回國查看,確保工程質量。
心系故鄉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裝修完后,他本想直接提供給村里使用,但我們覺得還是以租借的形式比較合適。”高繼業解釋,為明確屋主所有權和村委會使用權,同時也為讓使用過程更加合理合法,雙方商議后,決定由村委會采用租借形式來使用這棟洋樓。戴鳳河本就無意向村里收費,所以主動提出租金每年只需1元。“他很支持村里盤活這棟樓房,期望它能造福村民并為家鄉的發展做出貢獻。”高繼業說,村里計劃將一樓的房間改造成僑史館和鄰里書屋、農耕文化展示區等功能區,還計劃對房屋周圍進行綠化、美化并修建圍欄。
“他把房子提供給我們使用,還自己出錢裝修。”戴鳳河的善舉贏得了不少村民的稱贊。村民黃女士開心地說,得益于戴鳳河的熱心支持,現在大家唱南音時有了個好去處。房子后續再改造后,將更便于大家休閑和學習。
“1元錢的租金既是對家鄉發展的支持,也是他們心系故鄉的體現。”高繼業說,戴鳳河家族長期熱心家鄉公益,為村里的發展做出許多貢獻,即便移居海外也多次為村里的公共設施建設捐款。他說,近年來,宮占村通過設立村規民約等方式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持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除了戴鳳河,還有眾多鄉賢積極踐行移風易俗,捐資家鄉公益事業,助力家鄉鄉村振興。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