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編制的《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以下簡稱為《規劃》)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
《規劃》全方位總結了泉州歷史文化特征,構建全面的保護傳承體系,形成我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一張圖”,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轉化為可管可控可落地的公共政策,將有效指導我市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古城規劃建設管理。
歷史文化特色:凝練成“四大價值”“三大特色”
泉州歷史文化有啥特征?《規劃》明確提出“四大價值”和“三大特色”。“四大價值”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城市”“閩南文化活態傳承的核心空間”“全國著名僑鄉、福建最大僑鄉”和“閩臺歷史文化淵源的集中體現地”。“三大特色”指“‘山-海-江-城’一體、雙城并舉的山水特色鮮明”“泉州古城因循自然的鯉魚城形態、雙十字軸、雙塔制高、水網縱橫、園林密布的格局極具特色”和“泉州古城以閩南紅磚大厝、閩南騎樓、番仔樓為主體的建筑風貌,以閩南紅磚、閩南黃石材為主體的色彩及材質,遍植刺桐的城市綠化特色鮮明”。
規劃構建保護傳承體系:劃定“4+2”規劃層次
怎么保護?《規劃》全面構建保護傳承體系,劃定“4+2”規劃層次,即市域、歷史城區及周邊環境、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跡四個空間層次和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專章。
上述的歷史城區范圍總面積7.08平方公里,包括泉州古城和豐州古城,其中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將保護和延續泉州古城“雙橫一縱雙十字軸、雙塔制高、街巷交錯、疊水穿城、園林密布”的格局特征;豐州古城0.67平方公里,將保護和延續豐州古城“一環兩水兩軸帶、一核一片四城門”的格局特征。此外,劃定歷史文化街區,共有8片,風貌保護區有20片。
轉化為公共政策:鼓勵歷史建筑“活”化利用
《規劃》指出,在符合所在片區的規劃定位和用地屬性的前提下,鼓勵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例如鼓勵國有、公共類歷史建筑對公眾開放,植入文化展示、社區服務、文化消費、旅游服務等類型的公共業態;鼓勵宗教、民間信仰類歷史建筑在充分征求利益相關人意見的基礎上,對公眾開放或局部開放,展示泉州“宗教博物館”的歷史底蘊。
記者還了解到,近年來,著眼于古城的申遺和保護規劃,市資源規劃局先后組織編制了《中山南路騎樓建筑立面及景觀提升規劃》《西街西段片區功能提升規劃》《泉州龍頭山片區概念規劃方案》《泉州麻紡廠更新改造項目概念方案》《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整治提升方案》《城南片區寶海庵遷建工程》,積極推進了中山路周邊古城29條重點街巷立面及景觀綜合提升工程等古城保護整治項目的規劃論證、評審工作,同時還結合古城保護提升,出臺《泉州中心市區(古城區)私有住房修繕改造及翻建管理規定》,將私有住房修繕改造與翻建分類管控,增加私有住房修繕改造及翻建全過程監管。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