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
按照國家工作部署,泉州市、縣兩級印發“四普”工作方案,成立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設置市四普辦,做好“四普”組織領導和經費保障。普查全面轉入實地普查以來,泉州高位推動、多措并舉,以“三普”總數為標定,實施掛圖作戰,每周在全市12個縣(市、區)進行排名,周周通報,營造比拼趕超良好氛圍,全方位、高質量推進文物普查各項工作。
截至今年12月25日,泉州“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復查率達100%,全市12個普查單元全部完成“三普”文物普查,提前完成階段工作任務,全市四普工作重心轉向新發現文物調查,普查工作進入新階段。
普查隊員們翻山越嶺、走街串巷,梳理甄別文物資源,查明文物“家底”。
創新機制 “智囊團”聯動省市縣專家
泉州是文物大市,擁有近4000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4處,22處文物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時間緊,任務重,各縣(市)區專業力量較為薄弱,是當時面臨的現實問題。”市文物局相關人士表示,快速組建“四普”專業隊伍,成為普查工作前期的重要任務。
全力做好技術指導。泉州市迅速抽調精兵強將近40人設置四普辦,專門設置4個專家組,合計組建市、縣、鄉鎮三級普查隊伍56支。
省、市、縣三級聯動。在省四普辦支持下,泉州創新構建起省、市、縣三級專家和技術聯絡員制度,形成緊密協作的“智囊團”與“傳令兵”體系,在省四普辦包片專家和技術組專家、市四普辦專家和技術組人員、縣級四普辦技術人員之間,架起實時溝通的橋梁,基層普查隊一線工作時,能夠及時與“智囊團”溝通,精準、高效地解決遇到的技術難題。
在永春和德化,省四普數據技術組專家帶隊,市四普辦專家組協同,對永春魁星巖摩崖造像、永春文廟、順信堂、苦寨坑窯址,德化遼田尖窯址、丁墘庠柄山窯址等“三普”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實地調查、現場技術指導,逐一做好信息采集、拍照、測量、繪圖和普查登記工作。
在石獅,當地以博物館、文保中心業務骨干為主要力量,建立覆蓋市、鎮、村三級的文物普查隊伍和聯絡機制。石獅9個鎮(街道)各指派1名干部作為總聯絡員,128個村(社區)各確定1名熟悉村情、責任心強的村兩委對接配合,快速推進“四普”工作。
精訓尖兵 “培訓+實戰”打磨專業人才梯隊
一線普查隊伍是“四普”的“先鋒隊”,普查隊員的專業能力決定普查成果成色。泉州市、縣兩級組建普查隊伍后,隨即開啟高強度“打磨模式”,把“四普”工作一線當作文博人才“練兵場”,以“培訓+實操”的方式,推動文博隊伍在普查中不斷成長。
從文物基礎鑒別知識到“四普”工作方法、實地考古調查技術實操,全方位“武裝”普查隊員。今年4月底,泉州承辦全省“四普”南片區培訓班;5月28日,舉辦泉州市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試點暨培訓,在晉江金井鎮展開全域普查試點;11月底舉辦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系統軟件培訓……泉州各縣(市、區)分別同步組織“四普”培訓,上千名普查骨干參訓。
安溪組建三支專業普查隊伍,選派縣博物館業務骨干參與省、市級業務培訓,提升普查隊員業務素養與專業水平。在普查過程中,隊員們不畏艱難,足跡遍布全縣24個鄉鎮的田間地頭,對古文化遺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等文物進行全面的數據采集調查。
廣泛邀請省四普辦、省考古研究院領導和專家現場指導、教學。
“九十九次理論,不如一次行動。”在實地普查階段,專家組實地督導、現場培訓、包片負責,與普查員一起翻山越嶺、走街串巷,梳理甄別文物資源,為摸清文物“家底”查漏補缺、更新臺賬。
在泉州臺商投資區,“四普”專家帶領隊員跋山涉水實地普查;洛江多山地遺址,專家和隊員們爬坡穿林,現場指導遺跡定位、土壤分層記錄要點。
據統計,市四普辦專家組持續深入“四普”一線,累計對縣(市、區)進行指導、督促130余次。
“普查工作是體力活,也是技術活。每完成一個文物點的調查工作,我們的身體雖疲憊不堪,但內心很有成就感。”許多參與“四普”的文物工作者感慨。
科技賦能 “高精尖”設備提升普查精度
今年10月,在晉江的水下文物普查中,福建省2024年廈漳泉水下文物普查隊與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共同參與,用側掃聲吶技術對疑似水下文物點進行全面掃描,發現登記一處水下文物遺址——泉州晉江將軍岸嶼清代沉船遺址。該遺址系晉江市“四普”工作首次從陸地走向海洋普查的新發現,也是晉江市乃至泉州市“四普”工作開展以來發現的首個水下文物遺址。
面對繁重的“四普”任務,普查專家與普查隊員巧用科技賦能,引入無人機低空攝影航拍、北斗定位儀智能采集終端等技術,結合制圖軟件、智圖飛機影像模型等專業技術軟件,通過手持終端實時采錄,對每一個文物點的位置、規模、風貌、病害等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記錄,建立完備的數據庫,提升普查精度和效率。
文物普查是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泉州各地緊扣普查工作重點,創新工作方式,全媒體宣傳“四普”,廣泛動員各界貢獻力量,營造積極參與文物普查、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良好社會氛圍。
南安結合“開學第一課”,深入豐州鎮、石井鎮、翔云鎮開展“四普”開學季校園宣傳活動,向學生講解文物普查知識,鼓勵學生提供文物線索;惠安利用暑假招募大學生志愿者,共同整理“四普”內頁材料,既提高了普查效率,又宣傳了“四普”工作。
目前,泉州“四普”工作重心逐步從“三普”文物復查轉向新發現文物調查,普查工作進入新階段,全市各地普查隊伍正深入開展新發現文物線索征集和實地調查。
截至目前,全市征集了591條文物線索,已調查新發現文物數量384處。每一處新發現,都將為文物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助力,喚醒更多沉睡于市井鄉野、山海之間的文化瑰寶,續寫泉州千年文脈。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