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成泉州移民鄉情的紐帶
印尼群島各種華人民間信仰的廟宇,大都仍采用泉州廟宇的傳統建筑規制和形式,有的還從泉州請來工匠、運來材料建筑而成。譬如蘇門答臘島巴東市西興宮,在1873年重建時,就從國內請去工匠十余人,購置大批建筑材料,極具閩南寺廟建筑風格。日惹的鎮南宮亦是如此。
東南亞各國的華人社會中,供奉家鄉鄉土神祇的宮廟甚多。在菲律賓,曾建有晉江石鼓廟分靈順正廟,清代建有泉州分靈的通淮廟,現在一些道教組織的負責人大多都是泉籍華人。在新加坡,清朝道光年間,泉州人在當地建立“天公壇”、天福宮、通淮廟,多位泉州道士以及他們的子孫在當地建立道壇。
這些廟宇,都是泉州道教信仰和習俗隨著泉州先民移民至此的表現。泉州道教的外傳,是從民間開始的。古代因海上交通工具簡陋,泉州移民漂洋過海謀生時,為祈求旅途平安,到各自崇信的廟宇祈禱、許愿,并取香火隨身攜帶到異國他鄉。隨著他們在客居地的繁衍生息,而逐步建起各種廟宇,供奉家鄉帶去的神祇,這種傳統信仰深深扎根在各地華人社會中,并形成一種凝聚力。這種“神緣”關系也是他們同故鄉聯系的重要紐帶。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先民移民海外后,還保留了許多道教的活動。閩南村落歷來有以寺廟為中心演出戲劇的傳統,華人華僑社區也常以閩南地方神廟為中心演出中國傳統戲劇。譬如,泉州木偶劇種布袋戲亦隨著泉州華僑移民傳入印尼群島,17世紀時布袋戲已經在爪哇地區流行。主祀廣澤尊王的中爪哇勿里達保安宮就一直延續以布袋戲演出酬神的傳統。
東南亞著名僧侶多數祖籍泉州
許多市民去菲律賓游玩會發現,當地有許多與泉州佛寺同名的寺廟,如宿燕寺、崇福寺、海印寺等。它們不僅僅是同名如此簡單,實際上是由早期泉州赴菲僧侶建造。1937年,泉州開元寺監院性愿赴菲律賓,擴建大乘信愿寺,邀請泉州僧人如滿、瑞今、覺定等一同赴菲,被譽為“菲律賓佛教之開山鼻祖”。
宋元時期,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佛教在泉州得到進一步發展,不少泉州僧人到外國弘法、求法,同時把泉州文化帶到海外。特別是近代之后,泉州有不少僧人東渡日本、朝鮮、韓國,南渡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建立弘揚中國佛教文化的基地。
在新加坡,泉州僧人轉道和尚對于當地佛教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1913年,轉道和尚等泉州僧人一道創建新加坡普陀寺。在他的主持、帶動下,新加坡先后創建了龍山寺等20多座佛教寺院。惠安人高參和尚上世紀50年代時為雙林寺方丈,在新加坡興建寺院9座。
曾在泉州開元寺卓錫(僧人居留的意思)的圓瑛法師,是去馬來西亞傳播佛教的前輩。泉州僧人在馬來西亞建造巴生的龍寺、新山寶蓮寺和芙蓉觀音寺等。新馬佛教總會于1949年成立,泉州僧人廣洽、宏船、常凱先后擔任主席。
而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檀香山的玉佛寺、洛杉磯的觀音寺、華盛頓的覺林精閣,都有泉州僧尼駐錫(僧人出行到訪的意思)。現任泉州開元寺方丈釋道元,曾在上世紀90年代在巴西圣保羅觀音寺擔任住持。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