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今后工作
閩粵聯手研究共著《中國僑批史》
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海外顧問、新加坡華人歷史研究專家、獨立學者柯木林建議,應繼續普及與提高僑批的研究水平。比如設立“中國僑批館”作為中心機構,閩粵兩省的檔案館可在這方面合作,與民間收藏家商議,復制僑批珍品作為館藏。
同時,由于僑批的內容龐大而復雜,跨越地域廣袤,目前又尚未系統地整理,在現階段只能作為研究者的佐料。柯木林認為,當務之急,就是對僑批檔案作分類整理,匯總出版。閩粵兩地學者可利用現成資料,聯合著述《中國僑批史》。此外,閩粵兩省的檔案館必須“走出去”,走出國門與海外學府、研究機構、宗鄉社團聯系,進行回批的收集工作。
推動保護百年王順興信局
聯手多部門重現百年僑批史
2007年12月27日,鯉城區浮橋街道王宮社區王宮街39號,古羅馬建筑風格的奇園,外觀奇特的船樓,眾多雕花精致的舊水缸、石碑、敲銀臺,一切靜悄悄的,歷經數十年的沉寂,泉州創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王順興信局遺址,仍一如既往地等待著重生的希望。
12月28日,蘇建初、陳如榕、李泰山、吳寶國、李楚滋等郵政界老專家,找到本報幫忙,希望把信局遺址保護問題,傳達到泉州兩會。在此后短短的12天時間里,本報記者先后三次到王順興信局“尋寶”。最浩蕩的第三次“尋寶”,是2008年1月4日。本報邀請了包括文物主管部門等單位在內的12位文史、建筑專家及人大代表來到信局遺址探寶,塵封百年的信局郵戳、僑批封等重要遺物,一個個顯現出來。本報隨即推出了《王順興信局的百年苦旅》、《百年僑批史重現熒屏》、《閩南僑批史百年重生》等系列報道,同時聯手福建電視臺和泉州讀者拍攝百年信局的相關紀錄片。
泉州市文化局、文物局、鯉城區文體局十分關注遺址的保護工作。至2013年1月7日,在本報的推動下,人大代表丁丙提交百年信局相關保護建議,短短12天時間里,百年信局的天空,云散日出。
也正是從2007年起,林少川連續五年在省兩會上提交提案,建議加快閩南僑批申報國家檔案文獻遺產,進而申報世界記憶遺產。
——語錄——
李亦園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泉州籍著名人類學家
閩南僑批保持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書信風貌,書法藝術和優美辭章的完美結合于其中,見證了閩南僑鄉與東南亞之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是反映區域經濟文化形態變遷的重要文獻;閩南僑批所包含的內容涉及中外交通、郵政、金融、貿易等領域,是研究這些領域的原始素材。同時,反映了中國移民的目的及其對移出地和移入地的經濟推動作用,對于考察當今國際移民的影響、導向、政策均有積極的意義。
陳志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僑批不僅在信件的傳遞和資金的運送方面貢獻良多,在海外華人與故鄉父老鄉親、兄弟姐妹之間的聯系起到紐帶作用。因此,僑批對于家庭關系的維持、親屬之間的聯絡有種決定性的作用。
時至今日,這種方式早就時過境遷,但是它的歷史和曾經發揮的作用,以及存在的意義,從來都不會因為歷史的變遷和時日的增加而絲毫減少,抑或失去意義。恰恰相反,它們的史料價值,它們對于海外華人在外拼搏的歷史記載,意義非凡。
柯木林
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海外顧問、新加坡華人歷史研究專家、獨立學者
僑批以一種風格獨特的“銀信”方式,填補了官方檔案中對基層史料記錄的某些空白片段,是研究近百年中國社會史的珍貴文獻。伴隨僑批研究而衍生出來的諸多課題,如其運作方式、傳遞線路、匯兌民信等,足以窺視近代中國社會動蕩的歷史圖景,以及基層人民的生活。這種特殊的民間文獻,在世界文明史上實屬獨一無二,值得銘記與研究。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