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泉州經濟網7月11日訊 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樊綱教授蒞泉作主題演講。“大家都在提制造業的寒冬,不少企業甚至頻頻轉向其他經營項目,其實應該更加宏觀地看待現有的經濟發展放緩現狀。”樊綱認為,經濟放緩或是生產過剩都只是階段性的調整而已。除此之外,他還就企業如何克服勞動力成本上升,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給出了建議。
泉企要適應GDP放緩速度
“中國還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從國家的角度而言,需要解決8億勞動力就業問題,這其中還有將近一半是農民,70%以上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樊綱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勞動力在沿海城市待不住,很多都回到老家。“農民工早退”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必須大力發展各行各業。
樊綱教授說,很多企業看到經濟增速放緩就盲目悲觀,其實這只不過是全球經濟的整體放緩,對于前十年GDP增速超過10%,一直處于通脹過熱發展的中國市場而言,如今GDP回歸到7%至8%之間是最合適的速度。全球經濟還需要好幾年才能走出低谷,不能老拿以前過熱的狀態來對比現在。泉州制造業需要適應新的發展速度,如同炎夏過后必有涼秋一樣。企業需要對市場有信心,更要學會適應年增速從40%到20%的回落。
并沒有所謂的夕陽產業
“經常有人問我:現在應該發展哪個產業?哪個產業更有前景?”樊綱說,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現在中國的哪個產業都好,沒有夕陽產業。有些行業出現的所謂“不好”,只是此前發展過熱,過度引導,導致過剩的個別產業,例如鋼鐵、水泥及泉州的鞋服行業等,從未來的眼光來看,這些都還是好行業,人們依然需要穿著,城市依然需要建設,巨大的潛力有待挖掘。
樊綱說,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內需還有非常大的潛力。其中最大的差距在于,像美國等成熟市場,他們的消費者大多是以新換舊的需求,無論是住房或是車輛及穿著??墒前ㄖ袊趦鹊男屡d市場里,卻是從無到有的發展,市場容量非常大。“年前,我在國內旅游景點觀察到,不少游客穿的還是平常的休閑鞋。在國外很多國家里,干一件事必須要有專門的鞋服搭配,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這方面的需求還將被持續點燃。”樊綱說,當然,必須看到其他新興市場以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日益成為國內不少制造業的競爭對手,不過別忘了,那些國家本身也有很大的市場需求等待滿足,他們同樣也是中國企業的客戶。另外,中國制造業在發達國家也依然很有市場。全球經濟危機到來之后,歐美等地的國際買家對于價格更為敏感,泉州企業生產的大多是生活必需品,價格及品質優勢未來依然會成為吸引國際買家的理由。
必須越過“中等收入陷阱”
“一切都好,市場也在,可是我們面對的問題依然很大。”樊綱認為,對于泉企制造業而言,成本問題依然是個考驗。必須看到成本上升無法避免,怎么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必須要越過“中等收入陷阱”。怎么理解呢,首先要明確工資與勞動力成本的概念。工資是針對人的收入,工資是要上升的,比如1000元到3000元的變化;而勞動力成本是指單位產品使用的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這是兩個不同概念。一個人拿1000元月薪可以生產100雙鞋也可以生產200雙鞋。因此,即使工資上漲,如果勞動力成本能夠下降,企業依然會有市場競爭力。
“前幾年有些企業把新廠建到越南,因為當地工資是泉州等地區的四分之一,可是新廠設立兩三年之后又搬回來了。為什么搬呢?理由很簡單,因為雖然工資是我們的四分之一,可是他們干活的效率卻是我們的十分之一。”樊綱說,除此之外,還有產業鏈的問題,像泉州的鞋服等企業都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想修改設計,幾個電話之后很快就能完成,可是在越南等地卻很難,因為那里的上下游是斷裂的。“上下游產業鏈是我們的巨大優勢,要如何抓住優勢,取決于生產力能否提高。員工的工資總是看漲的,如果員工達到了中等收入水平,可是生產力卻未達到中等,那企業就完了。”樊綱提醒泉企,與其抱怨成本過高,不如提高生產力。勞動生產力提高在前,收入提高在后。
專業化堅持才是競爭之本
那么應該如何提高生產力呢?樊綱給出的建議是專業化競爭。根據經濟學的規律,專業化是提高生產力逃不脫的定律。惟有專注、專業、堅持才是核心競爭之本。
他認為,核心競爭力,需要長期的堅持才能逐步積累。在此過程中切不可三心二意,最忌動不動就盲目轉產。比如國際米蘭等地,他們對于國際潮流的引領并不是因為他們現在有多厲害,而是他們堅持了幾代人積累鑄就的。德國有些企業,可以幾代人專做一種螺絲,法國可以幾代人只經營一個葡萄園。長期的專注與堅持才能鑄就真正的大品牌,從這個角度來看,堅持了幾十年的泉企制造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急躁是發展中國家的通病,并不是我們的專利。”樊綱說,做實業時,若有人說一個行業好時,千萬別盲從,因為很可能一窩蜂上去之后,就把那個行業搞壞了,例如此前的光伏產業等等。所以有時做企業還是需要一股“傻勁”,無論市場如何變化,低頭關注自己所擅長的,并且鉆研下去??梢灶A見,今后三十年只要制造業夠專注,中國制造品牌的創新能力、國際地位肯定能上一個臺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