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響東亞,到面向世界,東亞文化之都泉州踐行承諾,轉身蝶變——
泉州:打造城市進化的“文都范本”
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明日開幕。作為盛會主要活動場地之一,位于泉州臺商投資區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已經建成,主雕塑“帆影”展現靈動飄逸的身姿。 (陳起拓 攝)
今夜,光明之城又將迎來一場光影盛宴。借助歐亞城際互動藝術裝置,歐洲文都比利時蒙斯,在萬里之外與首個東亞文都泉州親密“握手”,見證亞洲藝術的盛會。
今夜,古城泉州還將實現與文都伙伴們的美麗約定。比利時蒙斯、德國魯爾區、法國馬賽三個歐洲文化之都,以及中國泉州和青島、日本橫濱和新潟、韓國光州和清州6個東亞文化之都代表將共聚一堂,共襄跨越國度與文化的盛舉。
這是歐亞文都家庭的首次聚會,也從側面展示了泉州作為文都先行者的影響力。
兩年間,東亞文化之都猶如一只點金妙手,催生了規??涨暗奈幕D型工程,打開了“文都”外交的新門,并以“文都+海絲”的疊加模式,與世界對話,寫下文化之都引領城市進步的生動樣本。
文都+海絲 打開城市外交的新通道
2013年9月,中韓日三國文化部長會上,泉州與光州、橫濱一道接過首個文都紀念牌,并寫下約定——“共同提煉亞洲價值,樹立東亞文化之都發展之典范”。一年之后,三座城市從陌生人變為好朋友,締結嶄新的友好合作城市,延續著文都的生命力。
泉州深知,借力“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不僅要在東亞范圍內,參與共筑亞洲文化精神家園,還應該走得更遠,以城市夢承載中國夢,在更廣闊的世界舞臺上,展示文化大國的泱泱風范,服務國家外交大局。
因此,泉州大膽跳出三國三城的小范圍交流,亮出“東亞文化之都”與“海絲先行區”的雙重品牌,開辟了自己的“海絲文都朋友圈”。兩年來,泉州與“歐洲文化之都”、“阿拉伯文化之都”、“東南亞歷史文化名城”等世界一流城市展開對話。
由此,泉州得以在世界舞臺上展現更大作為:
更多高端國際性活動落戶泉州。去年6月,泉州首次承辦國家級國際會議——首屆中國與阿拉伯城市論壇,并倡議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今年2月,泉州舉辦了海絲國際研討會,來自30多個國家的兩百余名專家共論絲路未來。不久前,中央批準同意,將文化部與省政府主辦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泉州。如今,隨著亞洲藝術節的開啟,亞洲文化論壇、國際木偶節、國際南音大匯唱、世界白鶴拳大會也將一一上演。
與此同時,帶著“文都”和“海絲”作品,泉州圖文并茂地“登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參與了 “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走遍了馬來西亞、丹麥、塞爾維亞、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南非、土耳其……
全球聚光燈也前所未有地矚目泉州。中新社“新世紀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啟動儀式,人民網“行走新絲路”活動均選擇泉州。泉州城市宣傳片、《光耀東亞》等專題和新聞頻頻通過央視國際頻道亞洲版、歐洲版、美洲版、阿語版向世界播出,中央媒體、韓日媒體也持續關注“文都”建設。
如同千年前成為古老中國眺望世界的窗口那樣,未來,泉州也將建設成為一個通往世界的寬闊出口,成就一個文化城市踐行國際外交、國際合作的出色范本。
文都+城市 古城、新區、古港攜手突破
以古城、新區、古港三大核心工程領銜,帶動全域文化聯動提升。引入“文都”視角,泉州城市變局躍然呈現。
仿佛經歷一場逆轉時光的“魔法”,西街宋宅116號在百歲之時,迎來一場修舊如舊的修繕,重現昔日光彩。隨著西街片區保護整治的推進,它被列為整治修繕示范點,以“政府出資、業主出讓使用權”方式正式啟動修繕。此外,還有“業主出資”、“政府收購”兩種方式,由業主自愿選擇。未來,以這種模式,西街東片的歷史文化街區,將逐步打造“中國傳統城市生活體驗區”,成為泉州的“城市會客廳”和市民的文化、精神家園。
在古城文化復興中,既有留住鄉愁的修舊如舊,也有保留神韻的大膽翻新。2013年11月,沉寂已久的中僑糧油廠,迎來改變命運的時刻。由北京奧運會地標建筑“鳥巢”的設計單位操刀,3個月后,一座高26.3米、長97.1米的鋼架構大廳拔地而起。它充滿現代建筑的力量感,又仿佛就地生長,與老城區相得益彰。兩年多來,這座市民口中的“大麥倉”,成為全國數一數二的藝術場地。從百花齊放的開閉幕系列活動、縣域文化周,
再到如今的亞洲藝術節,一路見證“文都”風景。
跳出古城,新區建設“一張白紙”,大筆揮毫。今年8月,打樁機、運沙車開進了東海市民廣場,備受市民關注的公共文化中心項目啟動建設。未來,泉州科技與規劃館、泉州東海工人文化宮、泉州圖書館、泉州大劇院將猶如盛開的“四片花瓣”,托起“亞洲多元文化發展中心”。而在泉州臺商投資區百崎湖畔,由中央美院設計,一個規模萬畝、世界水準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正在崛起。這也是全球第一個以“海絲”命名的公園,其中,首期的亞洲園于短短三個月內建成,在本屆亞洲藝術節期間開園迎賓。
由西向東,面向大海,千年古港吹響轉型升級號角。對應城市不同功能片區,泉州灣內的古港群落調整功能,實現港城聯動。已不具備現代港口發展條件的古碼頭、古渡頭,轉換角色,被賦予新的功能,融合進城市及區域中。具備條件的港口,則承擔起交通、旅游、休閑等職能。其中,后渚港區將完善旅游休閑配套服務設施,結合市域慢道系統的引入,打造出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區;肖厝港區成為國家進口糧食首批指定港區;斗尾港區去年共接卸30萬噸級原油船56艘,成為我國主要的原油儲備基地;石湖作業區進口荒料石400萬噸,為東南亞最大的荒料石進出口港區。截至去年底,泉州港共開通運輸航線130多條,集裝箱航線76條,與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有海運往來。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12億噸、集裝箱188萬標箱。
文都+產業 文化首次成為城市經濟支柱產業
與“文都”同年誕生的刺桐里,是“文都”催生的泉州首個跨界文化交流平臺。它的“座上賓”涵蓋了古玩、書畫、瓷器、木雕、茶業、設計等多種門類。在這個平臺上,你可以進行文化品的常態交流、鑒賞、義拍,也可以發揮想象力,自選主題活動,讓書畫與陶瓷結合、陶瓷與鞋服對接、茶業與書畫相交、地產與藝術品相融。
刺桐里正是“文都”效應下泉州文化產業日新月異的縮影。隨著一大批先行者的涌現,當年播下的一粒文化種子,如今已經漸漸開花結果。2013年,泉州文化產業增加值近269億元,位居全省首位,占GDP比重超過5%,首次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去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309億元,同比增長15%,突破300億元大關,連續3年居全省首位。
站在東亞文化之都的新高度,越來越多的傳統泉企迅速搭上文化快車。傳統制造產業大膽探索“文化+”模式,輝煌水暖集團與功夫動漫(中國)有限公司合作拍攝3D動漫作品《衛浴也瘋狂》,金雞服飾聯手皇品微電影,投拍了《田埂上的夢》等公益微電影,將產品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融會貫通其中。借助“文都”平臺,泉企更嘗試著與韓國的原創設計力量聯姻。風靡古城的“大罐秀”,正是韓國EME公司與泉州本土新海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攜手打造的藝術精品秀。
以牽手文化為風向標,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投入文創行業。瞄準“文都”市場的潛力和機遇,泉州一批藝術家開始尋求建立民營藝術館。“中國首個獨立的石雕藝術館”鼎立藝術館請來了全球最年輕的美術館館長;門里博物館成為福建最大的民營博物館;本末藝術館將邀請國際藝術界專家組成專業學術委員會……正是源于對“文都”的自信,越來越多的經營者敢于與公立博物館同場競爭。
而在更廣的范圍內,這股愈演愈烈的文化風潮正改變著古城產業業態。旅游業、文創產業、服務業等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新門街商業區已吸引了不少國內文化集團的總部。”鯉城區創意辦工作人員陳南驊介紹,憑借“文都”號召力,一大批文創園區崛起壯大,并由單一業態向著文旅商的多元業態發展。“以往入駐企業多為發展休閑娛樂業態的文創園區,如今轉變成為文創產業孵化的天堂。”領SHOW文旅集團總經理張澍楠坦言:“泉州領SHOW文創園區已有300多家文創企業入駐,吸引海內外創客人數6000人以上。”
“文都”同樣成為旅游業的引擎。去年,省外游客的過夜人氣,泉州首次摘得全省第一。今年,泉州成功當選中國入境游“最具吸引力城市”。為了滿足激增的客流量,一大批帶著老泉州印記和文化味道的民宿悄然興起:泉州眾山小國際青年旅舍、西街舊館驛青年客棧、泉州肅清門青年客棧等。“‘文都’之后天南地北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每逢節假日已是一房難求,我們正籌劃多開幾間連鎖客棧。”西街舊館驛客棧老板小草微笑地說。目前,為了方便外來游客,泉州新開通了“智慧游鯉城”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整合古城游線路推介、達人攻略、風味小吃、學說泉州話等板塊內容,邁出“智慧旅游”第一步。
文都+民生 數萬場文化活動烹“全民大餐”
款款東南望,一曲《鳳求凰》。南音繞古城,奏響新篇章。
泉州南音第一個有劇情的創新力作《鳳求凰》在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上亮相,便驚艷了新一代的弦友。
這是延續文都韻味的新篇章,亦是推進文化惠民的新篇章。
從“東亞文化之都”到亞洲藝術節,像《鳳求凰》這類的“文化紅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富。這一切,得益于泉州文化惠民的“提檔升級”。
對城市居民而言,文都意味著全民共享的免費節慶。去年2月,泉州、韓國光州、日本橫濱三個城市代表同聚光明之城——泉州,共同點燃花燈,開啟“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序幕。僅去年一年,全市就舉辦了240多場重大文化活動,2萬多場群眾文化活動,100多場縣域文化特色民俗活動,讓市民天天過節,直呼過癮。期間,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土耳其、伊朗、埃及、意大利、非洲馬里、英國、希臘等“海絲”沿線和關聯國家的藝術家分赴泉州各縣(市、區),與當地民眾共享國際藝術盛宴。
除了邀請藝術團,市委市政府亦將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開展免費或低票價文藝精品公益性展演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以高甲戲為例,少則免票,最高也不過百元的票價機制背后,是“政府買單、群眾看戲”的惠民之風。
文化惠民更帶來了文化工程、文化服務的升級。作為建設中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泉州將投入40多億元,建設10個重大文化民生設施。目前,在農村和企業,泉州已實現村村有書屋、名企有書屋。在城市,文化街區被精心留存呵護。以經濟最發達的晉江為例,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區,專門開辟了五店市傳統街區,不僅“留住鄉愁”,還打造養生休閑產業,讓文化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產生實效、惠及民生。
明日,第十四屆亞藝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節即將啟幕。屆時,73項魅力文都活動,將延續“文化惠民”的主題,11國的藝術表演、各色展覽、創意市集將在“家門口”上演,讓群眾繼續感受亞洲藝術,領略“文都”風采,暢想一場“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鄭意凡 林綠波 許雅玲 殷斯麒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