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11月7日電(記者王凡凡 王雄)11月8日至15日,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將在福建泉州隆重舉行。今天上午,亞藝節執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相關情況。
這是亞洲藝術節首次落戶海絲先行區,也是福建省、泉州市歷年來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性藝術盛會。藝術與海絲的融合,吸引了不少沿線國家參與。
這是一次美麗邂逅,泉州的“海絲文化”絢麗多彩,亞藝節與“海絲”國際藝術節雙節合一花落泉州,給這座千年古城、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煥發了新的魅力。
“海絲”印跡無處不在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也是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與亞洲各國長久以來就保持緊密的文化藝術交流。“海絲文化”已成為泉州燦爛的城市名片,是世界了解泉州的重要窗口。東西雙塔、洛陽橋、安平橋等古建筑,以其宏偉的外形和豐富的內涵展示了燦爛的文明;清凈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勝跡,用無聲而有形的語言述說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宋代古船、九日山祈風石刻、鄭和下西洋碑刻等文物,又見證泉州對外經貿文化交流的昌盛繁榮。
2015年11月3日,中央批準同意,文化部與福建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每兩年一屆,永久落戶泉州。同時,同意泉州市在去年成功舉辦首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基礎上,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加掛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
于是,“海絲”與藝術的碰撞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火花”。
“此次亞藝節以‘情系亞洲 逐夢海絲’為主題,充分展示了‘海絲’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為‘海絲’沿線國家的合作架起了文明交融、增進友誼的橋梁。”據組委會介紹,亞藝節設置文藝展演、藝術博覽、文化交流對話、魅力文都、網絡亞藝節、主題公園活動等6個板塊16項主要活動,共吸引了來自五大洲26個國家和3個地區的外國藝術家和嘉賓。
作為本屆亞藝節的重頭戲,開幕式將圍繞“海之夢”的主題展開,設定了三大篇章11個節目,每一個篇章都緊扣“海絲”文化,并融入惠安女、媽祖、等海洋女性形象來展現海洋精神;在藝術博覽板塊中,“蔚藍絲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特展”、《絲路帆遠》——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圖片展等活動也盡顯“海絲”風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圖片展則集中展示我國“海絲”沿線7省(市)與“海絲”有關的文物精品的圖片,包括瓷器、絲綢、陶器、金銀器、香料、青銅器、古錢幣、玻璃器、古代裝飾品等在內的文物圖片及文字介紹。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在亞藝節“文化交流對話”板塊,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以“‘一帶一路’建設與亞洲文化對話”為主題,圍繞“亞洲合作對話中文化的角色與作用”、“從亞洲文化的特性看‘一帶一路’合作”等議題進行對話; “文化的力量”論壇則以“海上絲綢之路與泉州文化”為主題,設定“海峽兩岸暨港澳民間合作論壇”、“大數據時代文化創造產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展望”3個分論壇。屆時,海內外嘉賓將齊聚兩大論壇共話“海絲”,深化亞洲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亞洲各國專家學者和藝術機構的理解互信。
此外,占地千畝的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將于11月8日正式開園,這是全球首座以“海絲”為名的大型主題藝術公園。園內主雕塑群由中央美院設計,有東亞敘事組雕、東南亞組雕、福船雕塑等,通過不同場景展現了“海絲”盛景,重現了當年泉州海上貿易的興盛發達。
延續文都使命不斷創新
作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區域性國際藝術節,亞洲藝術節已在我國成功舉辦了13屆。
對泉州而言,承辦亞藝節既是一份幸運,也是一道“考題”。如何讓第14屆亞藝節辦出特色,辦出風采?自承辦伊始,泉州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命題。
“既要將亞藝節以往的特色發揚光大,又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慶宗說,除了做好文化部的“規定動作”,泉州還堅持不斷創新,增加了不少獨具特色的“自選動作”。
比如,本屆亞藝節創造性地設立了“網絡亞藝節”版塊,以“互聯網+亞洲藝術節”模式拓展活動空間,同時與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文化網英文版等同步對接,讓亞藝節跳出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全世界的人們領略到亞洲文化魅力。
記者了解到,網絡亞藝節發起的 “樂享中國—發現亞洲藝術之美”全球征集活動,受到海內外網友的高度關注,共收到來自美國、德國、越南、韓國、印度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600余位中外網友的原創圖片、視頻、論壇和臉書貼文共700多份。
此外,網絡亞藝節還面向海內外公開征集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節徽、吉祥物和會歌。這些活動形式新穎、類型豐富,推出后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也在網絡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關注高潮。
除了網絡亞藝節,泉州還延續文都使命,在本屆亞藝節舉辦““魅力文都”系列活動、閩南語歌曲創作演唱大賽、國際南音大會唱、國際木偶節、世界(永春)白鶴拳大會第一系列精彩的文藝活動,既有傳統的文藝表演,又融入燈光晚會等現代藝術,將各種閩南元素展現得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亞藝節亦是全球“文化之都”盛會,比利時蒙斯市、德國魯爾區、法國馬賽等“歐洲文化之都”和中國寧波、韓國光州、清州、日本橫濱等“東亞文化之都”濟濟一堂,通過論壇、演出、展覽活動等多種方式深度互動。具體活動包括國際文都論壇“TEDx亞洲藝術節”、“文化之都 國際魅力”主題展覽、國際木偶藝術團演出、文化之都城市藝術團演出、比利時蒙斯當代舞演出、“佛自故鄉來”尼泊爾唐卡藝術展等。
“家門口”的文化盛宴全民參與
走在泉州街頭,亞洲藝術節的氣息撲面而來,各種宣傳海報遍布大街小巷,人們奔走相告,期待分享這場“家門口”的藝術盛宴。
“來自蒙古、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11個國家的藝術團,將聯手國內中直、福建省直的藝術團隊給廣大市民帶來一場美侖美奐的藝術享受。”陳慶宗說,藝術節期間,主辦方將組織這些國內外優秀藝術團隊到企業、鄉村、社區、高校等基層單位開展公益性演出,覆蓋全市所有縣(市、區),真正實現全城同慶、全市共建和全民共享。
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第四屆國際木偶節是泉州市時隔15年后再次舉辦此活動,參加的外國木偶表演團共9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劇團共16個,同時還有來自克羅地亞、加拿大、韓國的木偶專家觀摩團,他們將奉獻近60場演出。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到各國木偶藝術,主辦方特設專業劇場演出及社區、農村、企業和學校演出,其中室內劇場10個,戶外劇場19個,還將到7個校園巡回演出,真正做到“在家門口就可看戲”。
泉州南音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御前清曲”之美譽,曲清調美、節奏徐緩、古樸幽雅、委婉深情,旋律纏綿深沉、扣人心弦。在11月2日舉行的中國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上,觀看演出的市民林小寧很是興奮,“第一次看這么高規格的國際南音大會,很震撼,真沒想到南音這么美。”
“聽說《絲海夢尋》要在這次亞藝節上演,這次我一定不能錯過了。”繼去年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絲海揚帆嘉年華”系列活動之后,由福建省歌舞劇團排演的大型舞劇《絲海夢尋》將乘著亞藝節東風再次登陸泉州,并于11月9日晚在泉州影劇院上演,去年未能一睹這部舞劇風采的市民陳濤表示屆時將攜家人前往觀看。
如果說亞藝節正在改變泉州,那就是亞藝節把泉州變得更美、更開放了。從11月8日----15日,這座古城將見證各國藝術的魅力,并推動福建、泉州文化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進一步延伸“東亞文化之都”的影響,把亞藝節辦成一場“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我很期待這次‘家門口’的藝術盛會,希望快點到來。”泉州師范學院學生小吳接受記者采訪時,毫不掩飾自己迫切的心情。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