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距永春縣城16公里的仙夾鎮龍水村是一座有著500多年漆籃歷史文化的傳統村莊。然而,傳統漆籃產業缺乏技藝創新和市場開拓,未能有效開發,一度面臨凋敝。2014年,這座典型的“空殼村”被確定為市級扶貧開發重點幫扶村。勵精圖治一年多,如今,漆籃名村改頭換面,啟動了脫貧致富的引擎。
□本報記者 陳林森 文/圖
分類扶貧 治窮治懶雙管齊下
總人口1022人的龍水村共有22戶貧困戶,或因家庭成員身患重疾,或因供子女上學舉債等,致貧原因不盡相同。去年8月,市派駐龍水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的阮文盛到崗后,立即深入走訪各貧困戶,力求幫扶更加精準有效。
在龍水村,貧困戶被分為病殘致貧型、短時貧困型、無力發展型、孤寡老幼型四種類型。治窮亦要治懶,當地創新提出漆籃產業引領與設立扶貧基金兜底相結合的思路,采取一筆啟動資金、一個發展項目、一套發展技術、一個幫扶責任人的“四個一”措施,對貧困戶進行分類幫扶。對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給予一定的發展啟動資金、扶持技藝培訓、幫助聯系就業、鼓勵自主創業,爭取貧困戶“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對確實沒有發展能力的個別困難戶,爭取納入低保政策扶助。此外,有著600多名海外華僑的龍水村還是一座僑村,華僑和社會賢達積極參與家鄉扶貧事業,已設立并籌集到位扶貧開發基金30萬元,重點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孤寡老幼型貧困戶的扶助。
目前,龍水村已有15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漆籃產業 帶動致富惠及全村
龍水漆籃雖然是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傳統技藝,但從業人員偏少且趨向老齡化,市場亟待開拓。阮文盛嘆息:“龍水村是守著金飯碗沒飯吃。”
他認為,扶貧不應只是拿配套資金來走過場,而要注重實效,以打造惠及全村的富民產業帶動發展。振興漆籃特色產業便成為龍水村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經過多方協調,龍水村組織手工藝人參加省市漆藝大師、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形成了一支漆籃產業人才梯隊。在此基礎上,與泉州師院等高校對接設立大師工作室,研發漆籃高端精品,實現了由日用品向工藝品、收藏品的拓展,并延伸開發了一批簡單實用的竹編制品,增加村級財源收入。為打開“龍水漆籃”的銷路,該村線上開通了電商平臺,實現網絡銷售12萬余元,線下則在泉州新門街、星級酒店等設立展銷館,對外營銷。
龍水漆籃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志煌告訴記者,公司接收到訂單后便分配給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并高價收購他們手工制作的半成品進行加工,不少村民因此增加了收入。目前,全村漆籃產業從業人員從20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占全村勞動力一半以上,產品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及臺灣地區,年產值也從170萬元增加到了550萬元。
美麗鄉村 提升環境引客觀光
初到龍水村時,破敗的房屋、發臭的豬圈、坑洼的道路令阮文盛驚覺年輕人不愿返鄉創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環境。一旦龍水村換上“新衣裳”,不僅年輕人愿意回來,游客也會愿意來。
創建美麗鄉村刻不容緩。龍水村不但爭取到全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村、市級美麗鄉村整治村和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等多個綜合項目,還邀請了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院義務為龍水村做遠期規劃。一年來,新開通樓草線角落公路683米,完成環村道路提級改造1.5公里,600米通鎮區三級公路建設有序推進;安全飲水工程解決了35戶村民飲水難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1.2公里,恢復灌溉面積125畝,極大改善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如今,走進龍水村,道路整潔、花草斗艷,由廢舊小學和廠房改造的村委會、漆籃歷史文化展示館、漆籃制作工藝體驗館三座特色建筑,以及有著一個高3.6米、直徑2.1米的“天下第一籃”模型的漆籃文化廣場成為村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獨特的漆籃文化和優美的鄉村環境,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前來,龍水村脫貧致富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