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首的泉州,天空明朗,陽光和煦。
在這樣的好天氣里,10位來自北京的重量級文史專家走進這里,在古港、古橋、古碼頭、古航標、古代祈風石刻的參觀考察中,觸摸泉州深厚的海絲文化;在南音、提線木偶、梨園戲、高甲戲等的表演呈現中,真切感受到泉州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戲窩子”。
3天多的時間,他們跑遍了泉州10多處海絲文化遺產點,也觀賞了兩場集精粹的戲曲展演,與泉州文化“撞了個滿懷”。泉州海絲文化之豐美,讓專家們異口同聲,贊嘆不絕。敦煌研究院前院長、著名敦煌學家,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感慨:“泉州,我還沒看夠!”
泉州讓專家感受驚喜
“古老農業文明下的一朵海洋文明奇葩”
這是一支重量級的專家隊伍。他們中,既有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參事,又有清華等知名大學的教授,城市規劃設計的專家;既有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會長,又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工作人員。專業和權威,是他們共同的代名詞。
就是這樣的重量級專家,他們曾先后前往諸多國內外海絲城市參觀考察,也對絲路文化有著詳盡深刻的了解,但在三天多時間中的考察里,泉州讓他們感受驚喜——
開元寺的印度教石柱,讓他們了解泉州文化之包容;
九日山上的祈風石刻,讓他們感受泉州海絲文化之真切;
圣墓所代表的伊斯蘭教文化,訴說著這個城市與阿拉伯國家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系;
保存完好的老君石造像、清凈寺,全面展現泉州多元文化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更讓他們對泉州黨委、政府保護海絲文化之務實有為,有了新認識。
……
“泉州的海洋文明,是中國古老農業文明背景下的一朵奇葩!”中國文物學會世界遺產研究會會長、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前副主席郭旃這樣盛贊泉州。同樣的觀點,也為國務院參事徐嵩齡所持有。在他看來,跟他的故鄉揚州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相比,泉州的海洋文明、海絲文化獨具特色,從某種程度而言,海絲文化名城就是泉州的身份。而專家中的趙德潤——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光明日報社原副總編輯,邂逅的是更大的“驚喜”——在九日山的祈風石刻題刻中,他甚至發現了同名姓的歷史先人。
專家給泉州信心力量
“海絲文化保護基礎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今年70多歲的樊錦詩,是敦煌研究院前院長、著名的敦煌學專家,以“敦煌女兒”的榮譽蜚聲國內外。
此次,她與同為敦煌考古專家的丈夫彭金章聯袂來泉。在實地考察后,兩人在昨天的總結座談會上,均對泉州贊不絕口。
“我長期做陸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對海絲泉州慕名已久。”樊錦詩說,通過考察泉州的宗教、建筑、橋梁、戲曲等文化,她深刻感受到泉州海絲文化之深厚、之豐美,同時也為黨委政府保護搶救海絲文化的務實舉措和成效所感動。“泉州,我還沒看夠!”她已經憧憬著下次再踏足這座城市。
“在泉州,我們考察的時間最長,看的點最多。”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高級規劃師趙中樞看來,考察中,泉州對海絲文化的活態傳承讓他印象尤其深刻,“幾乎每一位居民都對城市的海絲文化有所了解和熱愛,這很不容易。”
因為高度重視和有效作為,如今,泉州海絲文化保護和梳理工作已走在前列。“泉州海絲文化保護基礎工作非常扎實,超過了國內許多海絲城市。”調研組領隊、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這樣肯定,并寄望泉州在海絲文化學術研究上更下工夫、多出成果。 □本報記者 孫燦芬
相關
新聞
全市近年來投入3億多元
修繕和整治海絲考察點
本報訊 (記者孫燦芬)深厚的海絲文化,是泉州城市的一張名片。記者昨日了解到,為保護海絲文化,近年來,我市先后投入3億多元,對全市海絲考察點進行修繕和環境整治。
截至目前,我市已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遺產點有16處,全國最多且全部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有包括德化屈斗宮古窯址、安溪清水巖等在內的多處相關潛力遺產點,以及眾多館藏可移動文物。
記者了解到,為保護海絲文化遺產,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在城市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中堅持“海絲”優先,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和管理規范性文件。同時,在維修工作中遵循“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和“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并逐步加強文化遺產周邊環境的整治,保證了文物的真實性、完整性。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全市已先后投入3億多元對海絲考察點進行修繕和環境整治,共完成整治建設項目120多項。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在積極推動海絲保護地方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已將《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列為泉州市第一部實體法進行立法,計劃在明年3月份公布實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