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僅僅四天后,熔斷機制被監管層宣布暫停實施。二次熔斷后,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分別收報3125.00點和10760.27點,跌幅分別達7.04%和8.23%。創業板指數跌幅高達8.58%。滬深300指數跌幅為6.93%。
在業內人士看來,1月4日和7日兩天熔斷的接連發生,均出現了休盤預期所帶來流動性恐慌背后的“磁吸效應”。
“因為熔斷后市場將暫停交易,全天的交易時間將出現縮水,這一效應將導致流動性偏好的投資者快速拋出手中的流動性資產。”北京國資旗下一家大型券商高級策略分析師指出,“這時候市場的預期變了,為了防止手中股票被熔斷鎖住,許多投資者將會爭先拋盤,進而給市場增加壓力。”
A股兩次熔斷的歷史數據佐證了這一假說。
“關鍵是這種磁吸效應能夠形成范例,之前一次發生,往后發生的概率也就越高。”前述分析師坦言,“因為大家經歷了第一次就會害怕第二次倉位也被進一步下跌熔斷,所以都會搶先賣出,但這種集中拋售又會讓熔斷自我實現,于是市場陷入了納什均衡,這也是市場第二次熔斷下跌速度更快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此項制度籌備期,其已在監管層內部形成爭議。例如去年年中交易所期權小組的一份《熔斷機制及其磁吸效應分析》就對這一可能性進行過描述。
報告對磁吸效應定義為“實行漲跌停和熔斷等機制后,證券價格將要觸發強制措施時,同方向的投資者害怕流動性喪失而搶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資者為等待更好的價格而延后交易,造成證券價格加速達到該價格水平的現象”,而由于市場表現為漲跌停和熔斷的價位附近存在磁吸力,固稱之為“磁吸效應”。
而在分析人士看來,在A股已實施漲跌停限制和T+1等流動性限制政策基礎上,疊加實施熔斷機制的時機并不成熟,而監管層暫停實施熔斷機制也在情理之中。
“在股災發生時,由于存在跌停板,流動性會成為稀缺資源,而這種稀缺也是誘發股災的原因。”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研究員表示,“但熔斷機制的疊加會讓流動性更加稀缺,從而加劇市場的短期波動。”
事實上,證監會也在答記者問中表達了對當前實施熔斷機制存在不成熟因素的考慮。
“引入指數熔斷機制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冷靜期’,避免或減少大幅波動情況下的匆忙決策,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漲助跌效應;為應對技術或操作風險提供應急處置時間。”熔斷機制不是市場大跌的主因,但從近兩次實際熔斷情況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熔斷機制又有一定“磁吸效應”,證監會表示,即在接近熔斷閾值時部分投資者提前交易,導致股指加速觸碰熔斷閾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權衡利弊,目前負面影響大于正面效應。因此,為維護市場穩定,證監會決定暫停熔斷機制。 (方富)
觀點
短短一個交易日的反彈之后,A股再度出現熔斷。不過,多家公募基金還是保持謹慎樂觀,認為市場連續下跌的可能性不高,連續暴跌釋放了風險,關注錯殺的優質個股。
匯添富基金:
無需過度悲觀
7日快速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幣出現大幅度貶值,貶值速度超出市場預期,擴大了市場對宏觀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無需對近期的行情過于悲觀,市場短期大概率企穩。
招商基金:
連續暴跌釋放風險
連續暴跌釋放了風險,很多股票的價值已經在逐漸顯現。整年來看,階段性逢低操作仍可獲得收益。
鵬華基金:
錯殺優質股帶來機會
對于近期市場出現的快速下跌,可從風險和機會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今年經濟和金融系統的局勢更加復雜,投資中需要高度關注風險控制問題;二是,每次市場的快速下跌都會帶來優質股票的錯殺,整體估值的迅速下降也帶來階段性的投資機會。
融通基金:
待情緒穩定市場會企穩
只要市場情緒穩定,A股會企穩回升。這一輪市場調整的特點是,有可能會超跌,但是反彈得也快。
九泰基金:
短期內震蕩調整壓力加大
考慮到市場面臨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和擾動因素更為復雜,短期內市場震蕩調整壓力加大,后續市場機會的出現仍有待基本面和政策面改善帶來的增量資金入市。 (晚綜)
熔斷機制六大反思
A股四次觸發熔斷且提前休市。這兩天,A股實際上只交易了153分鐘(1月4日140分鐘,7日只有13分鐘),但這一部長電影的時間,卻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力:這153分鐘,A股總計損失了7.76萬億元的市值,股民人均損失7.1萬元。
熔斷機制再次站上風口浪尖。
1.熔斷是否觸發大跌?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熔斷機制本身沒有問題,像漲跌停板也是一種熔斷機制。但其對市場產生的局部加速作用,也反過來可能導致市場在跌(漲)幅接近5%的時候更容易趨近5%跌(漲)幅。
深圳市上善若水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侯安揚認為,市場的高估值是近期市場下跌的核心原因。加之熔斷機制本身帶來的市場心理性恐慌性拋售,也加劇了流動性的進一步收縮。除此之外,減持解禁壓力、人民幣匯率貶值等因素的綜合發酵也一同導致了市場的調整。
2.熔斷能否抑制市場波動?
熔斷機制設立本意是為市場交易提供 “減震器”的作用,避免或減少大幅波動下的匆忙決策,給市場以一定時間的冷靜期。華寶證券認為,熔斷機制看似可以降低市場的波動性,但如果遇到了極端情況,市場恐慌情緒并不會很快消除,而且這種情緒會跨市場傳遞和蔓延,反而加大了相關產品的波動性。
一旦滬深300跌破3%,熔斷的恐慌就容易彌漫開來,加之磁吸效應,少量的資金就足以在短時間將股指砸至5%,而一旦出現第一檔熔斷,第二檔熔斷便如影隨形,投資者不計后果拋售股票的結果,便是“踩踏”。
3.熔斷是否下跌加速器?
分析認為,熔斷對交易節奏影響更大,在臨近熔斷時,投資者出于對后續市場流動性的擔憂,會加快交易節奏,熔斷成為加速器。
4.熔斷是否引發流動性?
股市大跌,熔斷機制會阻礙買盤進場。上善若水投資總監侯安揚表示,市場需要有買有賣才能成交,跌到大家都不敢買的時候,熔斷機制阻斷了自然買盤的出現,流動性就消失了。跌停板也是一個例子。如果一個股票到后面連續無量跌停時,很容易跌穿它的價值。
5.熔斷制度和漲跌停制度作用重疊?
海外實行熔斷機制的市場,大多是“T+0”交易且無漲跌停限制。但是A股是“T+1”交易,并且設有漲跌停限制,其本身就是一個不完全自由的證券市場。
僅以效果來看,熔斷制度和漲跌停制度作用有重疊,且實行了熔斷制度后,反而令市場機制無法產生作用減小波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熔斷制度給了市場各方,特別是監管層反應的時間,對市場傳聞引起的大幅波動可能有著積極的作用。
6.A股的特殊背景是否與“熔斷機制”沖突?
A股市場參與者散戶居多,這與國外投資者以機構為主的結構有很大的差別。A股股民高度的投機性與羊群效應造成了市場高度的同步性,在2015年里,市場上演了千股漲停,千股跌停,千股漲停再跌停等各種走勢,不過統計顯示在熔斷機制沒有出來之前,市場仍有一定的概率進行自我修復。 (中證)1月7日,在一家證券營業部,股民關注因熔斷而提前收市的大盤。(韋亮 攝)
運行僅僅四天后,熔斷機制被監管層宣布暫停實施。二次熔斷后,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分別收報3125.00點和10760.27點,跌幅分別達7.04%和8.23%。創業板指數跌幅高達8.58%。滬深300指數跌幅為6.93%。
在業內人士看來,1月4日和7日兩天熔斷的接連發生,均出現了休盤預期所帶來流動性恐慌背后的“磁吸效應”。
“因為熔斷后市場將暫停交易,全天的交易時間將出現縮水,這一效應將導致流動性偏好的投資者快速拋出手中的流動性資產。”北京國資旗下一家大型券商高級策略分析師指出,“這時候市場的預期變了,為了防止手中股票被熔斷鎖住,許多投資者將會爭先拋盤,進而給市場增加壓力。”
A股兩次熔斷的歷史數據佐證了這一假說。
“關鍵是這種磁吸效應能夠形成范例,之前一次發生,往后發生的概率也就越高。”前述分析師坦言,“因為大家經歷了第一次就會害怕第二次倉位也被進一步下跌熔斷,所以都會搶先賣出,但這種集中拋售又會讓熔斷自我實現,于是市場陷入了納什均衡,這也是市場第二次熔斷下跌速度更快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此項制度籌備期,其已在監管層內部形成爭議。例如去年年中交易所期權小組的一份《熔斷機制及其磁吸效應分析》就對這一可能性進行過描述。
報告對磁吸效應定義為“實行漲跌停和熔斷等機制后,證券價格將要觸發強制措施時,同方向的投資者害怕流動性喪失而搶先交易,反方向的投資者為等待更好的價格而延后交易,造成證券價格加速達到該價格水平的現象”,而由于市場表現為漲跌停和熔斷的價位附近存在磁吸力,固稱之為“磁吸效應”。
而在分析人士看來,在A股已實施漲跌停限制和T+1等流動性限制政策基礎上,疊加實施熔斷機制的時機并不成熟,而監管層暫停實施熔斷機制也在情理之中。
“在股災發生時,由于存在跌停板,流動性會成為稀缺資源,而這種稀缺也是誘發股災的原因。”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研究員表示,“但熔斷機制的疊加會讓流動性更加稀缺,從而加劇市場的短期波動。”
事實上,證監會也在答記者問中表達了對當前實施熔斷機制存在不成熟因素的考慮。
“引入指數熔斷機制的主要目的是為市場提供‘冷靜期’,避免或減少大幅波動情況下的匆忙決策,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抑制程序化交易的助漲助跌效應;為應對技術或操作風險提供應急處置時間。”熔斷機制不是市場大跌的主因,但從近兩次實際熔斷情況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熔斷機制又有一定“磁吸效應”,證監會表示,即在接近熔斷閾值時部分投資者提前交易,導致股指加速觸碰熔斷閾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權衡利弊,目前負面影響大于正面效應。因此,為維護市場穩定,證監會決定暫停熔斷機制。 (方富)
觀點
短短一個交易日的反彈之后,A股再度出現熔斷。不過,多家公募基金還是保持謹慎樂觀,認為市場連續下跌的可能性不高,連續暴跌釋放了風險,關注錯殺的優質個股。
匯添富基金:
無需過度悲觀
7日快速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幣出現大幅度貶值,貶值速度超出市場預期,擴大了市場對宏觀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無需對近期的行情過于悲觀,市場短期大概率企穩。
招商基金:
連續暴跌釋放風險
連續暴跌釋放了風險,很多股票的價值已經在逐漸顯現。整年來看,階段性逢低操作仍可獲得收益。
鵬華基金:
錯殺優質股帶來機會
對于近期市場出現的快速下跌,可從風險和機會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今年經濟和金融系統的局勢更加復雜,投資中需要高度關注風險控制問題;二是,每次市場的快速下跌都會帶來優質股票的錯殺,整體估值的迅速下降也帶來階段性的投資機會。
融通基金:
待情緒穩定市場會企穩
只要市場情緒穩定,A股會企穩回升。這一輪市場調整的特點是,有可能會超跌,但是反彈得也快。
九泰基金:
短期內震蕩調整壓力加大
考慮到市場面臨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和擾動因素更為復雜,短期內市場震蕩調整壓力加大,后續市場機會的出現仍有待基本面和政策面改善帶來的增量資金入市。 (晚綜)
熔斷機制六大反思
A股四次觸發熔斷且提前休市。這兩天,A股實際上只交易了153分鐘(1月4日140分鐘,7日只有13分鐘),但這一部長電影的時間,卻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力:這153分鐘,A股總計損失了7.76萬億元的市值,股民人均損失7.1萬元。
熔斷機制再次站上風口浪尖。
1.熔斷是否觸發大跌?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熔斷機制本身沒有問題,像漲跌停板也是一種熔斷機制。但其對市場產生的局部加速作用,也反過來可能導致市場在跌(漲)幅接近5%的時候更容易趨近5%跌(漲)幅。
深圳市上善若水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侯安揚認為,市場的高估值是近期市場下跌的核心原因。加之熔斷機制本身帶來的市場心理性恐慌性拋售,也加劇了流動性的進一步收縮。除此之外,減持解禁壓力、人民幣匯率貶值等因素的綜合發酵也一同導致了市場的調整。
2.熔斷能否抑制市場波動?
熔斷機制設立本意是為市場交易提供 “減震器”的作用,避免或減少大幅波動下的匆忙決策,給市場以一定時間的冷靜期。華寶證券認為,熔斷機制看似可以降低市場的波動性,但如果遇到了極端情況,市場恐慌情緒并不會很快消除,而且這種情緒會跨市場傳遞和蔓延,反而加大了相關產品的波動性。
一旦滬深300跌破3%,熔斷的恐慌就容易彌漫開來,加之磁吸效應,少量的資金就足以在短時間將股指砸至5%,而一旦出現第一檔熔斷,第二檔熔斷便如影隨形,投資者不計后果拋售股票的結果,便是“踩踏”。
3.熔斷是否下跌加速器?
分析認為,熔斷對交易節奏影響更大,在臨近熔斷時,投資者出于對后續市場流動性的擔憂,會加快交易節奏,熔斷成為加速器。
4.熔斷是否引發流動性?
股市大跌,熔斷機制會阻礙買盤進場。上善若水投資總監侯安揚表示,市場需要有買有賣才能成交,跌到大家都不敢買的時候,熔斷機制阻斷了自然買盤的出現,流動性就消失了。跌停板也是一個例子。如果一個股票到后面連續無量跌停時,很容易跌穿它的價值。
5.熔斷制度和漲跌停制度作用重疊?
海外實行熔斷機制的市場,大多是“T+0”交易且無漲跌停限制。但是A股是“T+1”交易,并且設有漲跌停限制,其本身就是一個不完全自由的證券市場。
僅以效果來看,熔斷制度和漲跌停制度作用有重疊,且實行了熔斷制度后,反而令市場機制無法產生作用減小波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熔斷制度給了市場各方,特別是監管層反應的時間,對市場傳聞引起的大幅波動可能有著積極的作用。
6.A股的特殊背景是否與“熔斷機制”沖突?
A股市場參與者散戶居多,這與國外投資者以機構為主的結構有很大的差別。A股股民高度的投機性與羊群效應造成了市場高度的同步性,在2015年里,市場上演了千股漲停,千股跌停,千股漲停再跌停等各種走勢,不過統計顯示在熔斷機制沒有出來之前,市場仍有一定的概率進行自我修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