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開展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都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我市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力促設備配置、人才資源下沉,方便基層群眾就醫;創新幫扶模式,組建醫療聯合體,改善醫療服務和群眾就醫體驗。 (張燕紅)
創新幫扶模式 建醫療聯合體
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切實提高基層醫療技術服務水平,確保常見病、多發病和部分疑難復雜疾病能在縣域內基本得到解決,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創新模式,推進對口幫扶協作機制建設,以優質醫療資源為龍頭建立醫療聯合體,探索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2013年以來,我市已經組建23個市級及縣級醫療聯合體,累計從城市三級醫院及縣級醫院派出醫師780多人次幫扶縣級及鄉鎮、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門急診30多萬人次,手術近5000例次,會診討論疑難病例8200多例次,極大地方便了基層群眾就醫。
優化資源配置 提升檢驗能力
以前,大型醫療設備主要集中在省市級大醫院,實施城鄉對口支援、建立醫療聯合體以后,很多大醫院的醫生下到基層結構,為當地群眾看病就醫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檢查檢驗設備,群眾不得不再去大醫院。
為了減少群眾看病就醫的奔波,我市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2011年,我市設立鄉鎮衛生院發展專項資金,市本級每年安排700萬元,市縣按照1∶2配套資金,連續多年將“加強農村衛生院醫療設施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共完成投資3.65億元,加強95所鄉鎮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改擴建業務用房20.60萬平方米,加快推動邊遠困難衛生院發展。全市126家鄉鎮衛生院已全部達到國家建設標準和省級設備裝備標準。
我市還建立了市、縣、鄉三級中醫藥服務體系,全市7家縣級中醫醫院均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所有縣級以上綜合醫院、95%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0%鄉鎮衛生院、7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5%的村衛生所(室)已完成標準化中醫科建設。
加強人才建設 方便群眾看病
按照“資源往下沉,人才往下走”的工作布局,我市實行崗位設置、職稱評審、衛生人才向基層傾斜,對基層醫療機構中的本科和大專學歷的衛技人員每人每月分別補助1000元、500元,將考核合格的鄉村醫生納入基層衛生院管理。
我市還通過實行“委培一批”、“特崗一批”、“延退一批”、“招聘一批”的“四個一批”政策,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同時,我市繼續放寬醫師多點執業條件及范圍,鼓勵傳染病防控等公共衛生和重癥護理等緊缺學科的中級以上醫技人員到基層多點執業。
2013年以來,市第一醫院、市人民醫院、福醫大附二院等23家二級以上醫院,共派出逾百名醫師投身百村義診和百醫入戶義診、巡診活動工作。遍布全市12個縣(市、區、開發區)的102個貧困、邊遠鄉村的孤寡老人、長期臥床病人、居家治療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不出村就可享受到二級以上醫院醫師提供的定期義診、巡診服務。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