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為保障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社會安定,我市衛計部門從醫療應急救援體系、預案、隊伍、保障等方面加強建設,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確保一旦出現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時,能有序有效提供醫療應急救援,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
應急救援網絡逐步延伸到村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院前急救網絡建設,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掛靠市衛生計生委衛生應急辦公室,具體協調、指揮全市各類突發事件醫療應急救援、疫情處置等衛生應急工作;建立“分級負責、二級受理、三級網絡、協同配合”的醫療應急救援指揮模式,中心城區(包括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州開發區和泉州臺商投資區)“120”電話由市急救指揮中心統一接警、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實行系統內急救網絡聯動和系統外“110”社會服務聯動,其余各縣(市、區)分別設立急救分中心,部分鄉鎮中心衛生院設立急救站,初步形成市、縣(市、區)、鎮(鄉)三級院前急救網絡,基本實現院前急救全覆蓋。2015年,市衛計委衛生應急辦被省總工會授予“福建省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選派人員參與省衛計委組隊,參加全國突發中毒事件應急處置技能競賽獲團體二等獎。今后,我市院前急救網絡將逐步向村衛生室(急救點)延伸,形成“市級急救指揮中心—縣級急救中心—鄉(鎮)中心衛生院(急救站)—村衛生室(急救點)”四位一體急救服務體系,提高醫療應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建立物資儲備管理制度
各級醫療衛生單位積極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建立急救設備、治療藥品、防護用品、個人裝備等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和管理制度。市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以上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專項經費,用于市本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應急救援、疫情處置等。對尚未配置急救車輛的鄉鎮衛生院添置急救用車,全市鄉鎮衛生院救護車配置率達100%,提高醫療應急救援及急救轉運能力;2015年,我市認真組織實施承建的省級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建設項目,爭取到市財政部門資金460萬元,如期完成省衛生計生委要求的60項采購計劃,組建包括內科、外科、麻醉科、ICU、急診、影像、檢驗、護理等專業的衛生應急隊伍 25人,隊伍和裝備達到具備持續3天自我保障快速抵達現場先期開展應對各種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的緊急醫學救援要求。市衛計委組建全市衛生應急專家庫共763人,為科學決策和發揮各級專家在我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醫療救援中的作用提供技術支撐。市本級成立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核與輻射事故醫療衛生救援、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突發重大急性中毒事件衛生應急處置等4支衛生應急機動隊伍240人,各縣(市、區)、基層醫療衛生單位也組建了衛生應急綜合隊伍,應急響應狀態下服從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的統一指揮、調度和安排,進一步增強快速反應和應對能力,更及時有效開展醫療應急救援工作。
開展衛生應急擴充能力建設
為進一步健全我市緊急醫學救援網絡,確保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醫療機構有較強的應急床位擴充能力,我市在全市部分綜合醫院開展衛生應急擴充能力建設工作,以市、縣二級以上(含二級)綜合醫院為基本建設單位,提升醫療機構衛生應急床位擴充能力。市級建設單位為泉州市第一醫院、市光前醫院、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各縣(市、區)在轄區內要有不少于1所綜合性醫院開展衛生應急擴充能力建設。在三年內,結合綜合性醫院的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市級綜合性醫院至少完成50張以上規模的應急擴充床位建設,縣級綜合性醫院至少完成30張以上規模的應急擴充床位建設,全市將完成623張以上規模的應急擴充床位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