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潛深度:這次考古下潛在30米內
水下考古需要團隊的分工合作,一般情況2個人為一組,同時下水,而且為了防止走散還要各自手執入水繩。“2至3個小時的水下考察,需要分四組接力。”王亦晨說,泉州這次的水下考古,下潛深度都在30米內,一組水下隊員,大概可在水下作業近1小時。
水下考古不似陸地,情況比較復雜,有時候潛水下去后能見度極低,“一個月前的平潭探查,下潛到水下23米,能見度不足20厘米,幾乎跟盲人一般摸著繩子過去。”王亦晨覺得這種情況也很有趣,他和另一名隊員幾乎只能沿著入水繩下潛,這是前一組隊員將繩子綁在沉船或插于海底的鋼釬上的,使其成為導向繩。在漆黑冰冷的海底,這根繩子就像“盲道”一般指引著下水的考古隊員,大家扶著繩子行動,如果脫離了搜索繩,就可能陷入危險。“在探查結束后回來時,能見度突然變成了1米,我才發現這一路摸過來的腳下,全是瓷器,就像發現了個新世界一般。”
隊員揭秘:全國僅120名水下考古人員
王亦晨告訴記者,現在全國有水下考古資質的人不多,而要將一名考古專業的人訓練成入門級的水下考古隊員,需要花費大概10萬元的培訓費。“中國水下考古在這20多年的發展里,國家文物局共開辦了7期水下考古培訓班,參與培訓的都是全國各地選拔的專業人才。至今全國約有120人具有水下考古資質,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能在水下一線工作的不足一半。福建的考古工作,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王亦晨說,因為人少,每次考古遇到的大都是熟人。
□相關新聞
村民在深滬灣撈出明代銅銃
閩南網8月6日訊 在晉江市博物館展廳內,一門依然閃著銅色的火銃和一門銹跡斑斑的鐵炮默默地陳列在古代海戰的背景墻前,讓人仿佛看到明末清初臺灣海峽上的戰火彌漫。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海都記者,銅銃與鐵炮均為深滬灣出水,其中,銅銃的歷史可追溯到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鐵炮則為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的產物。
工作人員介紹,銅銃是在1999年年底在深滬灣發現,是深滬鎮首峰村一施姓漁民拿著鋤頭在離岸500多米的中潮區耙蚌蛤時發現。那天,正好是大潮和南風,潮位降得非常低,漁民看到海泥里一小塊亮閃閃的東西,挖掘后發現一根長長的不規則圓柱形物體,表面呈暗淡的銅色,繼續鏟開海泥發現這個物體表面上竟有“嘉靖”刻字。這一發現讓漁民們沸騰了,人們紛紛尋寶。同一天,展館內陳列的600斤左右的鐵炮被首峰村另一村民發現。
經專家鑒定,銅銃為國家一級文物,或為鄭成功軍隊指揮艦上所有。多年從事文物研究和保護工作的粘良圖,根據發現銅銃、鐵炮的位置,查閱大量史料,猜測其可能來源于鹽田之戰的鄭軍沉船。
其實,深滬灣附近與海有關的寶貝遠不止這銅銃鐵炮。工作人員介紹,2007年4月,在晉江深滬灣顏厝村,考古專家意外發現了一處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沙丘類型遺址,在遺址的土層里發現了大量的貝殼堆積物和一些陶碎片。此前,在深滬灣還發現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海底古森林遺址和距今1萬多年前的古牡蠣礁。“深滬灣自然條件優越,很早古人類就在那里覓食狩獵和居住,也制造古陶器作為生活日用器皿,因此有望通過考古解開更多秘密。”晉江博物館館長吳金鵬表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