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泉州市要基本實現本轄區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如今,這項工作開展得如何?記者從市農業局動物衛生監督所獲悉,從2012年至今,全市無害化處理病死豬242619頭。目前,我市已經建成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
現場走訪
無害化處理 病死豬“變廢為寶”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南安東田鎮藍溪村的恒健畜禽無害化處理有限公司。上午10時左右,一輛運載病死畜禽的車輛駛入處理區,工作人員打開車門,拉出了兩個塑料袋。公司負責人陳助力告訴記者:“公司配備了四輛車,專門到東田鎮及附近鄉鎮的養殖場(戶)收集病死畜禽。車廂內配有起吊器,可抓吊重達五六百斤的病死豬。”
在無害化處理區,2名工人正圍著3臺機器往里面投放病死豬、米糠和發酵素。據陳助力介紹,1噸病死豬加1噸米糠,混合2公斤發酵素,經過24時的處理,可以產生1.5噸的有機肥。“這是一個變廢為寶的過程,3臺機器同時運行,一天可產生4.5噸有機肥,每噸有機肥可以賣500元左右。”
近年來,我市因地制宜建設發酵法、掩埋法及上述機械法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點共178個。其中,在規模化養殖場、屠宰場建成166個無害化處理點,在相關縣(市、區)建成了12個公益性集中處理場點。年底前,還將完成82個處理場點的建設。
部門舉措
形成監管機制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事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先后出臺《關于規范生豬養殖業管理的通知》《泉州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生豬養殖面源防治工作的通知》《泉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的通知》等文件規定,全面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保障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逐步建立健全無害化處理監管體系,明確主體責任,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建立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因地制宜,財政補助、保險聯動,科學完備、運轉高效”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運行機制。
各鄉鎮政府指派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人員,由農業部門對監管隊伍進行法律法規、業務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定期或不定期通報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有關問題。對養殖、屠宰、銷售和加工等環節進行全鏈條監管,2012年以來,全市共立案辦結155件,案件涉及動物檢疫、牲畜屠宰、違法處置病死動物等違法行為。
同時,對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實行全覆蓋,經當地政府指定的人員確認后,按照“誰交出(病死豬)、補貼誰,誰收集處理、補助誰”的原則,對養殖者和集中無害化處理者給予每頭共80元的補貼。2012年至今,共有131294頭病死豬處理得到補助。
各地也在病死畜禽集中處理機制上大膽創新,形成了各類處理機制:石獅市自籌建設縣域集中處理點;南安市引進社會資本設立專業的無害化處理場;安溪縣縣域集中處理點依托縣垃圾焚燒發電廠處理;德化縣專門印發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及管理方案》,安排財政管理經費,規范管理辦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