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代表中共泉州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過去五年,泉州經濟總量保持全省首位,今年預計GDP達6600億元,人均GDP達7.7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427億元;編制實施17個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形成了紡織服裝、鞋業、石化、機械裝備、建筑建材五大千億產業集群;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雙擁模范城“八連冠”稱號,再次榮獲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成績斐然。
展望未來五年,在國家政策的疊加效應、重大項目的帶動效應、創新轉型的示范效應、海絲先行的開放效應,以及上下一心的同頻效應影響下,我們有信心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有能力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戰。
今后五年,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在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基礎上,力爭到2021年,全市GDP達近萬億元規模、年均增長8.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570億元、年均增長6%,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產業結構轉向中高端,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海絲重要門戶城市建設初見成效,人民生活品質全面提高,2018年市定標準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摘帽”。
而要實現今后五年發展目標,關鍵要落實好市委“十三五”發展決策部署,深化“五個泉州”戰略,全力實施“兩個打造”,推動“兩個建設”,著力“六個提升”。
萬億經濟強市
堅持制造業立市不動搖,抓緊服務業興市不動搖,致力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致力打造“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
構筑現代產業版圖,進一步實施17個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構筑百年根基產業,激揚“創一代”“創二代”敢為人先的企業家精神,激揚專注專精的工匠精神,更好凸顯泉州傳統消費品制造業轉型升級在全國的典型示范。構筑產業創新高地。致力突破人才技術積累不足瓶頸,廣泛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推動產業集群和企業創新從模仿、跟蹤向并行、領跑轉變。 ——摘自《報告》
>>解讀1
多個上百億大項目將落戶泉州
泉州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相關人士說,泉州已經連續17年經濟總量居全省首位。經濟發展離不開企業、產業、項目等方面因素,泉州的企業中,民企五分天下有其四。不管是對民企、國企還是外企,泉州濃郁的安商親商環境,讓眾多大企業、大項目紛紛落地泉州。為了讓企業安心,泉州出臺多項政策,有了這些支撐,企業得到發展,項目得以落戶、開工并投產。
泉港、泉惠石化園區是中國石化產業重要基地之一。今年出臺的《泉州市石油化工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提出,泉州市將把泉州石化基地打造成海峽西岸石化產業先導區,建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臨港石化基地。“十三五”期間力爭建成兩大項目,即中化泉州100萬噸/年乙烯及煉油改擴建項目、福建聯合石化煉油提級改造項目。
基礎設施方面,目前的現代有軌電車、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白瀨水利工程、福廈客專、興泉鐵路、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泉廈漳城市聯盟路等項目已經加快前期工作,有的已經開工。鐵路、公路、高速、機場改擴建、港口等交通通道的搭建,以及隨著泉州城市品位的提升,眾多大的房產項目也紛紛落戶泉州,為泉州經濟發展貢獻不小力量。放眼“十三五”,還有多個上百億的大項目將落戶泉州,包括晉華集成電路、中車泉州基地二期、中化二期等項目。
>>解讀2
“泉州制造2025”以質取勝
泉州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泉州市實施“泉州制造2025”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成就。目前,已有1300多家規上企業參與數控一代、智能一代工程,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的30%。
而且“泉州制造2025”堅持以質取勝。目前,全市擁有省政府質量獎企業4家,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企業10家;現有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144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0個,寰球、匹克公司被國家質檢總局核準為首批中國出口質量安全示范企業,整體位居全國前列。
這位負責人介紹,為實現走在“中國制造2025”全國前列這一目標,泉州市確定了四大主攻方向:一是大規模推進傳統產業數控化、智能化改造,爭取到2019年,規上企業裝備數控化率達70%;二是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鼓勵民企加大研發投入,力爭至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1400億元;三是強化高端創新人才、產業技能人才“二元支撐”,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四是突出全方位服務,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