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展示泉州地方文化
在世遺點天后宮,戲曲展演吸引市民游客。
城南廟會人氣爆棚
“網紅”簪花兔來助陣
非遺展演趣味十足
游客飽享藝術大餐,感受非遺魅力。
開欄語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7月25日已成為“泉州世界遺產日”,近兩年來,泉州積極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從制度保障、考古和歷史研究、古城保護提升、遺產展示和宣傳推介等多方面做好世界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泉州人民也以主人翁的態度,自發自覺地加入保護傳承好世界遺產和講好世遺泉州故事的隊伍中。
即日起,泉州晚報開設《世遺就在咱厝邊》欄目,為您講述咱厝邊的世遺故事。
核心提示
當世遺遇見非遺,會碰撞出怎樣的精彩?本周五到周日,在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這兩處毗鄰的世界遺產點,一場持續3天的精彩廟會,會告訴你答案。
“城南廟會·好市拍報”是今年“五一”以來,在天后宮、德濟門廣場舉辦的第三場廟會。每場廟會間隔僅半個月左右,但每一場都在前一場的基礎上不斷自我突破和升級。
泉州擁有22處世遺點,如何在保護好、傳承好世界遺產的同時,更好地活化利用,讓古今文明交相輝映、和諧發展,是申遺成功后泉州各級各有關部門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事。
而集中了泉州8處世遺點的鯉城區,也在積極探索、創新,“城南廟會”模式的實踐,為泉州世界遺產的活化利用探索出一種可能,為市民、游客共享世界遺產之美提供更多載體。
城南“試驗田”擴大世遺效應面
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活動之一,“城南廟會·好市拍報”專題活動,因恰逢高考順延至本周末,連日來,前期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城南廟會·妙會鯉城”系列活動由泉州市文旅局指導,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鯉城區文體旅局以及臨江街道等共同主辦,通過“政府召集+線上征集+企業聯動”的方式,邀請傳統工藝、美術、小吃、文創等相關企業、商戶進駐,并配套民俗及非遺展演等特色主題活動,旨在匯聚人氣,繁榮城南文商旅產業。
“鯉城集中著8處世界遺產點,泉州古城整體納入世界遺產‘緩沖區’范圍,近300條古街巷和600多幢傳統歷史建筑星羅棋布地散落在古城內,但一直以來,客流都集中在西街一帶,我們一直在考慮,如何活化利用好這些世遺點,合理引導分散人流,進一步擴大世遺展示面,激活世遺效應,同時也給游客帶來更豐富多元的旅游體驗。”鯉城區委書記黃輝燦表示。
經多方考慮,城南片區成為“試驗田”,“城南片區具備文化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我們希望把這一片區打造成為世遺古城對外展示和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黃輝燦表示。作為由碼頭通往泉州城內必經之路的城南片區,是宋元時期泉州對外貿易最集中、最國際化的地方,留下了諸多歷史遺跡,除天后宮和德濟門、順濟橋遺址3個世界遺產點,還有世界級非遺“送王船”傳播源頭富美宮,青龍宮、黃帝宮、鰲旋宮、寶海庵、基督教聚寶堂等多元宗教文化遺存,明來遠驛遺址、泉州鹿港郊遺址及諸多中西合璧的特色民居。
策劃主題文商旅活動是聚人氣、引客流的有效途徑。什么樣的活動才能盤活這一片呢?今年正月,泉州市文旅部門組織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戲傳承中心在天后宮古戲臺進行高甲戲折子戲、打城戲折子戲傳統劇目公益性演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為進一步提升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經過市、區相關部門共同醞釀、研究、討論、策劃、部署,城南廟會主題活動應市而生。
3天15萬人 打卡的“狂歡節”
4月30日至5月2日,第一場廟會讓沉寂的城南沸騰起來,3天時間吸引了近15萬人次打卡,從氛圍布置到非遺展演、互動體驗再到美食、伴手禮和文創商品的展售,都聚集了“最泉州”“最潮流”“最城南”的元素,讓市民游客在濃濃的煙火氣中品嘗了一頓文商旅盛宴,人潮涌動的景象令人仿佛置身宋元時期“市井十洲人,檣動萬國商”的城南。
廟會不僅好吃,還好玩、好看,有傳統美食小吃也有新潮美味的美食攤位,有“非遺民俗蟳埔女簪花圍”“黃包車游城南”“城南地圖飛行棋”“街頭藝人展演”“露天電影”等互動體驗項目,還有今年最出圈的“簪花兔”等網紅“兔兔家族”,在天后宮的古戲臺3天內共上演了高甲戲、火鼎公婆、五祖拳、五梅花拳、刣獅、螳螂拳、南音等42場非遺項目,此外,還有妝糕人、糖畫、魔術表演、街頭藝人演出……從白天到夜晚,市民游客邊逛邊吃,沉浸在這場狂歡中。
“能在世界遺產點一站式體驗泉州最地道的吃喝玩樂方式,太令人驚喜了,通過這個廟會,我們對泉州的‘半城煙火半城仙’有了直觀的感受,對泉州歷史文化的厚重多元有了更多的認識。在這里,世界遺產點不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充滿了活力和生活氣息,就存在于泉州普通人的生活中。”來自上海的游客陳女士說。
“以前這里是泉州城最熱鬧的地方,比現在的西街還熱鬧,這幾天,有點過去‘南門兜,擠燒包’的感覺了。”“五一”期間,在聚寶街生活了幾十年的曾先生,一有空就拿著凳子到天后宮的古戲臺看戲,他笑稱仿佛回到兒時在戲臺下搶座的場景。曾先生說,街坊鄰居特別是開店做生意的鄰居們,都很歡迎這樣的廟會,“人氣足了,財氣也就旺了。”
“世遺+非遺”帶來社會經濟雙效益
“世遺+非遺”的模式,不僅讓城南片區聚集了大量人氣,吸引了各方廣泛關注,實現了分散人流的初衷,同時,作為文、旅、商融合的有益探索,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屬地為主+社區創收”的運營形式,更是為今后活動的常態開展提供了可能。
城南廟會“文化植入+熱點塑造”的策劃思路,形式多樣、動靜結合的活動內容,吸引各方廣泛關注。除了吃喝玩樂、體驗、互動等元素,特邀頂流“蟳埔簪花兔”為代表的“兔兔組合”入駐,并設置鯉城海絲家族成員“阿寶”(聚寶街)人偶、打卡立牌,以及20余塊富含城南特色的打卡手舉牌,豐富的元素,吸引了眾多游客打卡拍照,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平臺宣傳,央視、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網、福建日報等中央、省、市媒體紛紛報道,抖音、微信視頻號、小紅書等自媒體相關話題閱讀量總和破100萬。
城南廟會不僅有人氣流量,也有經濟效益,因此極大激發了商戶參與的熱情。該活動通過線上征集篩選入駐商家,廟會期間相關產品銷售額日益增加。“攤位報名一場比一場火爆,第三場一共報了近百家,只能擇優選出30家。”臨江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此外,廟會帶來的人流,也促進了天后宮、德濟門遺址廣場周邊商戶、群眾的收益。
受益的不僅是游客、市民和商家,社區也探索出增收的機會,“屬地為主+社區創收”的形式,為今后活動的常態開展創造了可能。城南廟會改變以往政府純投入無營收的傳統模式,探索以街道下屬社區物業管理服務公司為主,社區振興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為輔的運營模式,后續將引導街道各社區陸續參與活動運營,依托廟會平臺探索“一社區一項目”為社區增收。
積累經驗以期常態舉辦多點開花
首期廟會的舉辦,積累了經驗,也增強了信心,時隔半個月,在5月19日,鯉城區“5·19”中國旅游日暨“最向往‘購’閩南·泉州美好生活狂歡節”活動再次在德濟門遺址廣場啟動。
鯉城區文體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為了給市民、游客不一樣的體驗,每一場廟會的“玩法”都不一樣,不斷升級,力求“常變常新”。如“五一”期間,更多強調傳統非遺等閩南文化元素,“5·19”中國旅游日則更多凸顯旅游元素,而正在籌備中的第三場則圍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通過數字化元素為文化遺產賦能,如現場將有虛擬人物“和和”與復古裝扮主持人“臨江先”的問答互動等。
主辦方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強活動策劃,力爭每月農歷初一或十五、重要節日期間常態化舉辦城南廟會活動,持續打響“城南廟會”品牌。下一步,還將把研學、徒步等活動逐步培育成適合城南的文商旅項目。
對擁有8個世遺點的鯉城區來說,城南廟會模式的摸索實踐,不僅對城南片區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經驗的積累,成熟后的“城南廟會”模式將被復制推廣到全區。目前,鯉城區正進一步引導所轄街道從各自的實際和資源出發,打造主題各異的文商旅品牌,多點開花,爭取每個街道都有自己的廟會或者夜市品牌,進一步豐富泉州古城旅游業態、繁榮夜間經濟,也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旅游體驗。
本周末到城南品味“囝仔時的味道”
第三場廟會進入倒計時,上周四,鯉城區文體旅局、泉州藝術館、臨江街道辦事處的有關負責人聚在一起,就本周末廟會活動攤位招募和入選情況、活動策劃、布置及非遺展演等進行溝通協調。
據介紹,本場廟會圍繞閩南語文化、非遺文化、世遺文化、青少年教育等相關內容,以“走進世遺·遇見非遺”護遺古城少年游為主題展開策劃,將以非遺“拍胸舞”為代表進行文化遺產主題的集市串聯。除了吸引人氣的非遺展演互動、文創商品和本土特色小吃的展售,還有趣味十足的闖關游戲,此次市集以“沒錯!是囝仔時的味道”為主題,充滿懷舊氣息的舊玩具、復古游戲,將帶大家找回“囝仔時”的味道。
非遺表演方面,三個晚上重點不一,16日晚是傳統非遺表演專場,17日晚上是“魅力海絲泉州”中學校園劇、小學幼兒園兒童劇獲獎作品專場,18日晚上是非遺互動專場,以兒童非遺表演為主,同時邀請了非遺傳承人同場展示。
天后宮古戲臺仍將有戲曲表演,6月18日上午,將由泉州市高甲劇團安排常態化高甲戲、打城戲表演;“露天電影”環節,將由市民投票選出心儀的3部國產動畫影片,展播時間為6月16日至6月18日 19:00—21:00。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