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邊疆行優秀項目公布,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申報的“泉昌情深•多彩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名列其中,成為全國50個優秀項目之一。
為推廣各地各單位創新實施“春雨工程”成效,選樹一批以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示范典型,文化和旅游部會同國家民委組織開展了2023年“春雨工程”優秀項目遴選工作。經各地各單位推報、專家評審、社會公示等環節,近日公布入選的50個方向明確、機制有效、成果顯著、創新性強且有較廣泛影響力的優秀項目。
“泉昌情深•多彩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由福建省文旅廳指導,福建省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福建省援疆泉州市分指揮部、昌吉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聯合主辦,福建省泉州市藝術館、昌吉市文化館、昌吉市藝術團、昌吉市青少年宮、昌吉市圖書館聯合承辦。
活動突出“活態”展示交流,形式多樣,亮點突出,泉昌兩地藝術家、傳承人、非遺工作者共同參與,先后走進昌吉市文化館、大西渠鎮、3A級旅游景區小吃街、第九中學等地舉行非遺專題展演、非遺互動展示系列活動。主要有“世遺泉州•多彩非遺”專題圖片展、展覽活動、互動展演等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世遺泉州•多彩非遺”專題圖片展,重點為昌吉市民介紹泉州的文化遺產資源概況,并以圖文形式重點介紹泉州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和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
“泉昌情深•多彩非遺”展覽活動,打響了互動交流新品牌。讓昌吉市民近距離感受泉州地區的國家級非遺泉州花燈、刻紙、安溪竹藤編、鐵觀音制作技藝、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木偶頭雕刻技藝,并親自動手參與互動體驗。昌吉地區的哈薩克族骨雕及刺繡傳承人也到場互動展示交流。互動展示內容精致新穎,觀眾不僅可以欣賞到精美的展品,了解茶藝,品嘗鐵觀音,活動中各項目傳承人介紹項目基本情況、技藝特征,公眾通過體驗動手制作手工藝品,如小花燈、竹藤零食盤、拼接小船模、刻制吉祥紋樣、彩繪木偶頭,從而了解非遺的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
“泉昌情深•多彩非遺”互動展演,嘗試了展演新模式。節目精彩紛呈,泉昌兩地演員共同演出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類非遺節目。提線木偶戲《猴趣》《鐘馗醉酒》、梨園戲壓腳鼓《十八步科母》、梨園戲《賞花》、高甲戲《佳節樂》、閩南民間歌曲《點紅燈》《望春風》、女聲獨唱《一杯美酒》、維吾爾族舞蹈《情滿西域》等節目輪番上演,現場掌聲、歡呼聲不斷。
雙方共同建立合作新機制,簽訂了泉昌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合作協議。為進一步深化兩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泉州市非遺保護中心與昌吉市非遺保護中心共同簽訂了泉昌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合作協議,今后雙方將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等方面的合作,包括組織非遺交流展、傳統手工技藝采風創作活動、傳統表演藝術交流展演等,攜手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本次活動深化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城市間的交流。昌吉和泉州同屬“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城市,也都擁有獨具特色民俗風情和文化特色,兩地文化事業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為持續深入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此次泉州非遺展演展示活動不僅是對口援疆和文化潤疆的重要舉措,也是弘揚偉大愛國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的具體實踐,充分彰顯了兩地的非遺之美和泉昌兩地人民的精神風貌。
非遺作為交流媒介,本次活動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福建泉州的非遺項目為昌吉民眾帶去了一段充滿知識與趣味的體驗,通過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展演,讓更多昌吉市民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與了解,進一步感受到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淀。有昌吉市民反映: 帶孩子看了這個演出,孩子特別高興,像這個提線木偶、高甲戲等等,孩子看了之后特別喜歡,也特別感興趣。能在家門口就看到這樣原汁原味的演出,特別開心,希望以后這樣的活動越來越多。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