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泉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日前,泉州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臺《美麗泉州行動方案(2023—2035年)》。《方案》明確美麗泉州建設時間表,提出至2035年全面建成美麗泉州,實現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豐富多樣、美好生活品質全民普惠共享、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的目標,高質量全域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城市。
《方案》按照2023—2025年、2026—2030年、2031—2035年三個階段梯次推進高顏值高素質美麗泉州建設,系統謀劃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五大支撐體系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共設置79項具體舉措、50大行動、10大標志性成果,確保美麗泉州建設“內外兼修”。
塑造山水相融強韌適宜的美麗城市
聚焦美麗城市建設,我市將圍繞“中國的古城、世界的泉州”定位,依托泉州“山、水、林、田、江、海”自然稟賦以及“江海灣畔、中西交融、丹韻東方”風貌特色,營造宜居的生態環境,有序推動城市更新,增強城市韌性,構建山清水美、人文醇厚的美麗城市格局。
《方案》從繪就清新怡人高顏值圖景、構建綠色低碳的幸福家園、建設安全韌性適應型城市三方面入手,構架“一灣一環十廊”的生態廊道總體結構,到2025年,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不低于41%、45%、16平方米,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5%以上,基本消除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力爭城市建成區5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標準;力爭到2035年,全域高質量建成“無廢城市”。
繪就生態共富業興綠盈的美麗鄉村
聚焦美麗鄉村建設,從打造土凈田潔的綠色家園、塑造恬靜舒適的鄉村新貌、融合農業文旅的富民產業三方面入手,全面保障農村供水安全,完善村莊環境基礎設施,推進種植業綠色發展,促進養殖綠色循環發展,優化村莊建設布局,深化綠盈鄉村模式,打造“村在林中”宜居家園,凸顯鄉村地域特色風貌,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探索“生態+”復合業態,促進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將“綠水青山”持續轉化為可計量、能獲得、有產出、可交易的“金山銀山”。
《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增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45個,完善鄉村旅游公共服務配套,構建鄉村旅游品牌體系;到2035年,逐步實現農村生活污水全面有效治理,累計打造100個精品社區,形成以綠為體、林居相依、山花蔓繞、入目皆景的宜居家園。
打造水清岸綠景美文興的美麗河湖
聚焦美麗河湖建設,按照“點上示范、串點成線、全面鋪開”工作思路,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深化落實河湖長制,建立地上地下、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統籌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和水環境治理,推動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著力呵護縱橫水系、暢通碧水廊道、營造親水空間,打造“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實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地表水優于Ⅱ類的“好水”比例達60%,完成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目標,石獅、晉江、南安等3個縣級市率先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到2035年,主要流域優于Ⅱ類的“好水”比例不斷提升。
建設陸海統籌灘凈海碧的美麗海灣
聚焦美麗海灣建設,《方案》從實施陸海統籌的一體化防治、維護鷗鷺翔集的自然海岸線、打造親海樂海的濱海風光帶三方面入手,以近岸海灣、河口為重點,強化精準治污,分區分類實施陸海污染源頭治理,加強海洋垃圾防治,深入打好重點海域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發展海洋藍色碳匯,拓展近海親水空間,打造海洋生態文明標桿。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和海漂垃圾治理全面達到國家和省級要求,基本實現“水清灘凈”,大港灣、深滬灣建成美麗海灣,打造形成一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到2030年,湄洲灣(泉州海域)灣區建成美麗海灣;到2035年,各灣區均建成美麗海灣,生態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發展集約循環低碳智慧的美麗園區
聚焦美麗園區建設,從打造產業集群搶占綠色先機、推進清潔生產激發綠色動能、建設智慧園區賦能綠色轉型等入手,堅持高端化、低碳化、循環化、生態化、智慧化,統籌園區發展定位、優化園區功能分區,調整優化園區布局;全面建設“污水零直排區”、著力打造“清新園區”、探索建設“無廢園區”、加快建設“集約園區”,打造綠色循環園區;全面普及園區智能監控體系、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園區可持續管理模式,推進園區智慧管理,建設集約有序、灰綠相融、低碳循環、智慧和諧的美麗園區。
《方案》提出,到2025年,14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全部完成循環化改造,建成省級及以上綠色園區2個;到2035年,全市工業園區全面消除“數據孤島”,全部實現智慧化管理,全市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普及數字化。
筑牢鞏固泉州生態文明建設優勢
聚焦生態文明建設支撐體系,從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守牢環境安全底線、培育生態文化、建立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等5個方面入手,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發展格局,建設高顏值的美麗泉州。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責任明確、數據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生態環境監測水平全面提升。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