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稱端陽,陽氣過盛、悶熱潮濕、病蟲活躍,中醫針對時令特點,形成防病驅毒對策
端午習俗蘊含“醫食住行”智慧
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與其他節日不同的是,端午的節日祝福,更多的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樂”。這與端午節期間炎熱多雨、悶熱潮濕、毒蟲活躍的環境氣候特點緊密相關。古人把農歷五月稱為“五毒月”,把端午稱為“五毒日”,農歷五月初五則是“驅趕瘟疫毒蟲的日子”。可以說,端午是古代的“防疫衛生節”。而現代人,在端午期間,同樣需要注意防范流行病,依據節日特點加強養生,調理身體、驅散邪氣,提高抵抗力。
泉州晚報邀請泉州市醫藥研究所所長、中醫主任醫師洪如龍和泉州市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劉德桓為大家介紹端午的養生保健知識。
【中藥】
午時鹽消炎 佩香囊驅病
在泉州,有端午炒午時鹽的傳統。清乾隆年間的《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端陽……合百藥。”到了端午節中午十二點前后,泉州人常取茶葉和鹽少許,入鍋熱炒,炒至鹽色發烏為止,然后趁熱包好收藏,作為家庭藥茶。每逢盛暑腸胃發生毛病,取午時鹽茶沖泡飲服,頗能見效。洪如龍認為,午時鹽的療效,其實主要是炒過的鹽巴具有消炎作用。閩南人還常把家里備的午時鹽分享給鄰居,促進鄰里之間的感情。此外,還常寄給南洋華僑,以慰濃濃鄉愁。
系“五色縷”和佩戴香囊是端午的常見習俗。漢代應劭所編《風俗通》載:“五月初五,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后人也稱“續命縷”。在泉州,人們會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股,系于小孩手臂上,自農歷五月初五系起,一直至農歷七月初七“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端午節時,還特用綢緞為小孩縫制鳥獸瓜果形狀的“香袋仔”,內裝香料及雄黃,讓小孩掛于胸前,以驅除瘴氣,有益健康。
洪如龍解釋,中醫有“衣冠療法”的術語,將優質中藥材配制成的香囊置于家里、辦公室、車中或帶在身上,不光氣味芳香、辟穢驅蟲,還有清熱解毒、散風驅寒、健胃理氣、化濕解毒、提神醒腦、舒緩壓力等諸多作用。
端午香囊配方常由藿香、佩蘭、蒼術、石菖蒲、山柰、檀香、丁香、小茴香、白芷、艾葉、肉桂等中藥組成。方中藿香、佩蘭辛平芳香能祛暑化濕,蒼術健脾燥濕,石菖蒲化濕開胃,山柰、檀香行氣溫中,丁香溫中降逆,小茴香理氣和胃,白芷散風除濕,艾葉、肉桂溫經散寒,這些中藥大多含有揮發油類物質,諸藥合用氣味芳香。
在選擇中藥香囊時,洪如龍建議,應去正規醫療機構或藥店購買,若不慎買到劣質中藥制成的香囊,效果容易適得其反。同時,香囊里多數選用的是中藥香料等,孕婦要慎用,尤其是孕期前3個月,不宜隨身佩戴辛香藥物;過敏性鼻炎、哮喘患者等過敏體質人群禁用;出生不久的嬰兒呼吸道嬌弱,也不宜使用。
【飲食】
粽子全是寶 科學用雄黃
我國素來就對飲食格外講究,特定的時節、場合都有獨特的飲食習慣。通過日常的飲食調節,達到“治未病”的效果,這是中醫飲食養生的智慧。
到了端午節,人們想到的第一個食物應該就是粽子。
在劉德桓主任醫師看來,粽子從外到內,都體現了中醫食療養生的智慧。《本草綱目》指明,粽葉具有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癰腫等功效。日常生活中,粽葉基本為葦葉、箬葉和荷葉,都是取自天然的植物。而粽葉所包裹的食物,就是中醫飲食養生發揮功效所在。北方的粽子多用黍米,所以粽子又被稱為“黍角”。中醫認為,黍米滋補腎陰、健脾活血,還有治療小兒鵝口瘡的功能。南方的粽子多用白糯米,糯米性甘平,能溫暖脾胃,有補益中氣、止虛汗等功效。粽子里添加的赤豆,也是利水祛濕的常用食療材料,紅棗、板栗、五仁、火腿、醬肉、咸蛋黃等,對體虛的人是很好的營養品。
不過,過則為災。劉德桓提醒,粽子中的糯米黏性大,不易被消化,吃得過多易引起胃腸不適,健康人一天吃一兩個為宜,最好搭配水果、蔬菜等食用,有助于腸胃蠕動。此外,粽子應趁熱吃,肉粽、蛋黃粽等油脂較高的粽子更不宜冷吃。
吃了粽子要相應減少米飯、饅頭、面條等主食的攝入,以免過于飽脹引起消化不良。粽子由于脂肪含量較高,建議睡前兩小時別吃。膽囊結石、慢性胰腺炎、高脂血癥、糖尿病等患者應少吃粽子,以免舊病復發。老人、小孩和孕婦因為胃腸道蠕動功能較差,也應少吃粽子。
除了吃粽子,端午還有“飲蒲酒”雄黃酒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洪如龍介紹,菖蒲酒具有提醒開竅、化痰和胃、強身健體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老人的筋骨不利、風濕疾病、神魂癡呆等。《太平圣惠方》記載,“菖蒲酒,主大風十二,通血脈,治骨立萎黃,醫所不治者”。
雄黃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制的白酒或黃酒。清乾隆年間的《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中記載:“端陽……飲雄黃酒,且噀于房角及床下,云去五毒,小兒則擦其鼻。”記錄的就是端午泡、飲雄黃酒和把雄黃用毛筆涂于小孩的鼻尖、手心、腳心的習俗。
洪如龍介紹,中醫認為,雄黃性辛溫,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的功效,而酒有揮發性,不論飲用、涂抹或讓其慢慢揮發,都有一定殺菌效果,有助于避除毒蟲、蚊蠅叮咬,驅散瘟疫毒氣。
但雄黃內含砷、汞等有毒物質,洪如龍提醒,喝雄黃酒不當,易引起中毒,輕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重者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麻痹,出現意識模糊、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不建議自制雄黃酒飲用。
雄黃能被皮膚吸收,因此,就算外涂也不能長期、大量使用,兒童盡量不用,最好是灑在墻角、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
端午時節,天氣炎熱,還可多吃苦瓜等清心除煩的新鮮蔬果;喝烏梅湯清暑益氣、化食開胃、增進食欲。
【環境】
門楣“懸五瑞” 凈氣又提神
環境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劉德桓表示,中醫講究“人與天地相應”,其中“天”就是指人們所生存的自然環境,“相應”即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是這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當環境發生變化時,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的健康。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只有當人處在宜人的環境中,才會達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端午“懸五瑞”是古人環境養生的一個生動體現。在這一天,各家各戶在門楣之上懸插榕枝、艾葉、菖蒲、柳枝和大蒜頭等五種植物,俗稱“五瑞”。這一風俗,在清乾隆年間《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中也有記載:“端陽……懸蒲艾及桃枝于門,貼符及門帖。”這些多為芳香科植物,能發出一定氣味,可以殺菌并驅除蚊蠅。
劉德桓介紹,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全草入藥,有溫經、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芳香通竅等作用。中醫常以艾葉或艾條來做針灸或草熏,可通暢氣血、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提升正氣。用艾草煮水泡腳,可以祛濕驅寒。菖蒲作為水生草本植物,狹長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竅、化濕和胃、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功效。由于它的外形像一把寶劍,所以人們將它插于門口,寓意辟邪除難,稱之為“蒲劍”。艾葉和菖蒲合用,既能驅蟲辟邪,又能凈化空氣、提神醒腦。
需要提醒的是,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不適合在房間內熏艾葉,否則可能加重病情。
除此之外,端午民間還有洗浴習俗。端午時節的氣候濕熱,容易患皮膚病,人們會用艾葉、菖蒲來洗“藥浴”,以祛濕止癢驅蟲。清乾隆年間的《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記載:“端陽……沐蘭湯。”此風俗,可謂是全民愛衛清潔運動。
賽龍舟,強身健體益身心。 (陳鑫煒 攝)
【運動】
競技賽龍舟 身心都受益
運動養生的觀念在我國深入人心,先秦時代就已出現“導引”一詞。《莊子·刻意》記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說的就是,像熊攀緣引體、像鳥兒展翅飛翔,噓唏呼吸,吐去胸中濁氣,吸納清新空氣,是延年益壽的方法,這樣的人就是導引之士,善于養生的人。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更是輯錄了多達289條的“養生方導引法”。后世,“導引”逐漸演化應用,形成如今的運動養生觀念。
劉德桓介紹,運動養生通過活動身體來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端午節“賽龍舟”習俗,就是一種運動養生方法。賽龍舟時,人體筋骨舒展,心肺功能得到鍛煉,能促進全身氣血通暢;運動時還能分散注意力,化解憂郁情緒,從而達到通調氣血、改善不良情緒的作用。劃船的后拉、前推、搖槳等動作,能很好地鍛煉上半身肌肉,提高肌肉質量,以及協同工作能力。運動過程中會有腰腹的前后俯仰動作,能很好地鍛煉腰腹部肌肉,減少脂肪,對改善腰肌勞損、肌肉僵硬、椎間盤等健康問題也有幫助。
除了體質上的養生,洪如龍認為,賽龍舟也有心理養生的功效。賽龍舟是集體運動,需全神貫注、集體協調,比賽有助于振奮精神,是一項激勵參與者、旁觀者積極向上的體育競技活動。
賽龍舟這項運動對體能、水性和身體素質有要求。而端午期間天氣悶熱,選手要注意防曬、防中暑。
【本期醫學指導】
洪如龍 泉州市醫藥研究所所長、中醫主任醫師,崇尚“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治病求于自然”理念,擅長運用中醫藥治療貧血、五臟虛勞、失眠、咳喘、鼻竇炎、脾胃病、結腸炎、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老年病、皮膚病等慢性疾病和調理臟腑功能。
劉德桓 泉州市中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泉州市中醫藥學會傳承研究分會主委、全國第5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指導老師、省名中醫,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45年,擅長運用中醫中藥治療高血壓病、冠心病、中風病、頭痛、眩暈等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內科疑難重癥。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