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鄉村振興»正文

【好班子 好班長】泉港區南埔鎮惠嶼村:抓住新時代機遇 從“最窮孤島”到“最美漁村”

http://www.merchenaries.com【泉州經濟網】2024-08-2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惠嶼,坐落在泉州最北端,是泉州唯一的海島行政村。21年前,惠嶼村是人均年收入僅2450元的泉州市倒數第一村。21年的謀變之路,惠嶼村抓住新時代的機遇,乘著黨和政府扶貧開發政策的春風,從粗放捕撈到精細耕海,從簡單索取到和諧共生,從單一產業到多元發展……如今,惠嶼村人均年收入近10萬元,逆襲為泉港第一村?;輲Z村的變遷,是這個海島漁村謀求幸福發展的奮斗史,更是中國式現代化跨越山海、引領時代的生動篇章。

 



惠嶼村獲評全國最美漁村

扶貧春風喚醒沉睡孤島

泉州市最貧困、落后的一個漁村,這是早年烙在惠嶼身上的印記。

時間回撥到2003年以前,孤島漁村的經濟滯后、民生困頓,不僅沒有水和電,連交通、通信都不便利。每晚8點半,發電機暫停轟鳴,整個島嶼就陷入黑暗中。幾十年來,島上的人生活貧苦,島外的人也不愿意來。

“可以說就是窮得什么都沒有,因為窮,沒人愿意嫁到島上。”51歲的惠嶼村黨支部書記肖清林是土生土長的“島民”,回首當年,他感慨道,老一輩傳統思維是“靠海吃海”,20世紀80年代以前,下海捕魚每個月能掙到兩三百元,而當時外出打工每個月基本工資才二十幾元。日子一眼就望到頭,孩子不用讀書長大后跟著出海就行。可是好景不長,到了20世紀90年代,漁業資源逐漸衰減,村里人想外出打工不僅沒文化連普通話也說不好,只能繼續守著孤島。

在惠嶼人迷茫困惑之時,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如春風吹來,一個個扶貧項目在惠嶼落地生根。2003年,作為泉州市重點扶貧項目的跨海供電工程竣工,惠嶼島結束了不通電的歷史,實現24小時不間斷供電;2009年,政府投入上千萬元實施跨海供水工程,島民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2010年,“泉港號”鋼制渡輪通航,解決了島民的出行難題;2015年,村里通上了有線電視;2019年,惠嶼島新碼頭和游客服務中心建成……隨之而來的,還有村衛生所、公廁、生態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等,民生工程建設極大地改變了惠嶼島落后的面貌,島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惠嶼島漁民轉型養殖業致富(惠嶼村供圖)

誠信民風鋪就致富道路

窮怕了,村民的“思變”種子也發芽破土。

在許多交通不便的村落,“要致富先修路”是開啟財富大門的樸素辦法。但對于惠嶼島,無路可修,唯有變革。改變的路徑始于2003年,作為當時的村干部,肖清林清晰地記得,那一年村民代表和村“兩委”班子去霞浦等地考察學習,回來后開了一場村兩委會便決定:“必須做好海的文章,發展養殖。”

要發展養殖,最大的問題是資金短缺,村干部便去鎮上找農信社尋求信貸支持,由村委會擔保。肖清林回憶說,在村民集體大會上,村“兩委”對村民們說:“我們窮得一無所有,連親戚也借不到錢,但是銀行肯。所以從今以后,銀行就是我們的親人。我們哪怕砸鍋賣鐵,也要到期還錢!”

當天,大家一致通過“養殖戶用房產做抵押,貸款必須用于養殖,如果惡意賴賬就賣房償還”等條款。抱團發展,互相擔保,村民們義無反顧地走上擺脫“靠天”吃飯的轉型路。很快,第一筆26萬元貸款批下來,為惠嶼轉型發展注入活水。從最早的90畝牡蠣開始,村民們很快就賺到第一桶金。其間,南埔信用社從未上島收過錢,每到還款日,島民們總會親自過海送錢還貸。

3年后,良好的信用吸引了農行的光臨,把每戶的信貸額從三五千元提到了三五萬元。2011年,農商行給出力度更大的金融授信,直接帶動升級了高端海產養殖業。21年來,惠嶼人以“一分不欠、一日不遲”的完美信用記錄讓這個偏遠海島成了遠近聞名的“金牌信用島”。

[strong]



海島漁民過上美好生活(林弘梫 攝)

海島漁民過上美好生活

盛夏的海邊,海風習習,濤聲陣陣。在惠嶼村海上養殖升級改造示范區,黃藍相間、整齊壯觀的新型漁排與碧海藍天、飄揚的紅旗共同組成一道漁旅相宜的海上田園風光。

52歲的肖良森正在自己的漁排上忙碌。眼下正好是下牡蠣苗的好時節,一年一茬的牡蠣,從分苗到掛苗,每一步都需要依賴人工,操作并不輕松,但肖良森從不喊累。

肖良森的祖輩都生活在惠嶼,幾代人以海為生。從小看著父親出海,這位漁民的孩子自然也走上了這條路。不同的是,這條養家糊口的路越走越寬了。自從轉型養殖業,這幾年,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了,從牡蠣、海帶到鮑魚,肖良森的養殖業也越做越大,一年有二十幾萬元的收入。

事實上,像肖良森這樣的養殖戶,在惠嶼村隨處可見。閑不住的惠嶼人,時刻都想著讓自己富起來。如今的惠嶼島,三四層的樓房鱗次櫛比。在這里,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是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了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耕海牧魚就是“鐵飯碗”!

“海上養殖讓大家的口袋鼓了起來,全村共發展海帶養殖近1萬畝、鮑魚養殖5000多口、海參養殖1200多口、牡蠣養殖800多畝,整個村產值達3億元。2023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增長到約9.3萬元,從泉港倒數第一逆襲為第一村,更是入選了全國和美海島,獲評全國最美漁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和福建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稱號。”肖清林自豪地說。

 



惠嶼村村委會班子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勾勒海洋經濟的新畫卷

近年來,韻味十足的閩南海島風情吸引了遠近游客。把握好時機,漁民們端起了“旅游碗”。

惠嶼客運公司經理肖錦斌被人們稱為“船長”,2艘船,每天18次輪渡,迎來送往。肖錦斌曾是島上最早試吃“旅游飯”的一批人。隨著游客漸多,2018年,肖錦斌在自家房子里開起民宿。“一共6個房間,家人自己打理,夏季游客多,高峰期每個月有近萬元收入,冬天就長租給鮑魚養殖工人。”他笑著說。

開發旅游,惠嶼人其實醞釀已久。2019年,村里請來專業機構,開啟新一輪規劃,以“美麗海島生態旅游示范村”為目標,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多規合一”打造“海島、共享、友好”的鄉村慢生活品牌。2020年,惠嶼村以集體企業惠嶼島漁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主體,投資5300多萬元對周邊海域的養殖網箱進行升級改造,成為泉州市最大的現代化新型塑膠網箱養殖示范基地,改造好后村集體年收入預計可增加200萬元。

在惠嶼南部的大澳沙灘上,黃沙細膩柔軟,與藍天碧海“撞”出鮮明的對比色。曾經,這里是廢棄養殖設施、漁船亂堆放的荒灘。

“近3年,我們共獲得4000萬元項目資金,用于大澳沙灘修復整治、全島綠化景觀提升二期工程。”肖清林說,近年來,“島上惠嶼”和“海上惠嶼”構成了這個生態休閑漁村獨特的旅游資源,生態游、文化游、研學游等新興旅游模式在海島上逐步興起,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目前,惠嶼島年吸引游客20多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近2000萬元,每年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0多萬元。

“小海島也有大夢想,關于惠嶼島的未來,藍圖已經擘畫——未來將充分利用海島資源,振興產業發展,讓‘民房變民宿、島民變職員、資源變資產’,開辟惠嶼島獨有的鄉村振興道路。”肖清林充滿信心,在共美共富共享的振興路上,惠嶼島將走向更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蘇慧敏
泉州經濟網建設聲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

另类国产ts人妖视频网站,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日本第一福利片在线观看中文,欧美在线视频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 |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 | 正在播放国产厕所尿视频 | 午夜两性免费福利小视频 |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