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舊大院 既留工藝美術又興古城業態
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打造復興傳統藝種傳承基地
修繕提升后的“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
改革亮點
泉州工藝美術廠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進入21世紀后,工藝美術廠逐漸沒落,廠房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逐漸閑置。為了進一步盤活泉州市工藝美術公司舊大院空間,提升古城業態,我市打造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項目。該項目總投資7000萬元,占地面積8950平方米,改造后建筑面積約9300平方米,建筑風格延續原有的蘇式建筑風格,包括以“展覽、收藏、研究、交流”為基本功能的展示交流平臺、以“大師作坊、帶徒授藝、非遺傳承”為創作體驗的大師工作室和以“工藝美術精品線上線下交易、拍賣”為主題的工藝品商業街等三部分,通過保護改造與更新活化,打造復興泉州工藝美術傳統藝種傳承基地。項目的投入運營將填補市級工藝美術平臺的空白。
生動實踐
改革開放后,泉州工藝美術廠走向產業化、規模化,百花齊放、蓬勃發展,開工生產的項目有李堯寶的刻紙、料絲花燈,陳天恩的彩扎人物,陳海圖的燈彩(光榮燈),楊春木的戲劇道具,張桂林的泥彩塑玩具、掌中木偶、提線泥偶、戲劇面譜,吳喜娟的劇用靴鞋、彩綬。
時過境遷,當年繁榮興盛的工廠大院已破敗不堪。為了進一步盤活泉州市工藝美術公司舊大院空間,提升古城業態,我市對舊大院進行修繕提升,將其改造為“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實現老建筑的“新生”。
保護性修繕
蘇式與閩南風格交相輝映
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針對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整治提升方案,專門組織專家論證會,集思廣益、精雕細琢,為修繕工作奠定了基礎。
走進修繕后的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園區建筑既保留了蘇式建筑風格,又植入閩南傳統建筑特色,兩種風格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我們按照‘潤物細無聲’原真性修復保護模式,保留延續傳統建筑風貌,對泉州工藝美術公司現存建筑進行‘修舊如舊,保護性開發’改造。”泉州古城老城指揮部建設組副組長王順福說,在改造中,著重對原有建筑進行修復更新,留住城市記憶,守護城市鄉愁,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
培育“工藝美術+”
土地空間疊加復合功能
原有空間功能單一,盤活后的新空間疊加復合功能,實現了土地利用率的提升。“我們采用‘工藝美術+’的方式對存量資產改造再利用,修繕提升后這里將成為集收藏、展示、銷售、創作、體驗、研學于一體的復合型工藝美術文化園。”鯉城區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魏尚霖介紹,通過用途的合理轉換,空間使用功能將更豐富和優化。
另一方面,復合型工藝美術文化園將不斷豐富古城業態。未來,這里將打造集大師工作室(盧思立木雕、李堯寶刻紙、吳祖贊花燈等)、工藝美術博物展館、學術交流中心、創意設計辦公空間于一體的多功能業態空間。
增強非遺“集聚效應”
復興37個傳統工藝
泉州工藝美術廠曾是工藝大師云集的地方,涵蓋泉州花燈、金蒼繡、木雕、木偶制作、竹藤編等技藝,曾涌現李碩卿、李堯寶、江朝弦等大師名家。
“立足于非遺的‘活態’傳承,通過盤活泉州市工藝美術公司舊大院空間,提升古城業態,以‘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為主題,旨在服務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為37項泉州市級非遺項目以及小藝種傳播提供空間載體,形成集聚效應。”泉州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相關負責人介紹。
權利分置改革
市場化開發經營
模式的創新還在于運用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權利分置改革模式,通過經營權租賃方式,引入泉州文旅集團,對泉州市工藝美術公司的土地和建筑進行開發經營,推行更具市場化、專業化的開發模式,實現工藝美術公司與文旅集團強強聯合,互利共贏。
據泉州古城老城指揮部規劃組鄭志宏介紹,工藝美術公司每年向文旅集團收取管理費,每五年遞增5%,不參與項目運營;在運營管理上,文旅集團具備豐富的文創園區管理經驗,由其負責出資改造提升和運營管理,運營時限為35年,通過市場化、專業化開發經營,進一步盤活資產和業態。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將秉持“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的工作模式,采用分散創作、合作經營、互利共贏的運營方式,為工藝美術大師提供工作室場地,共同營造泉州工藝美術傳統藝種傳承基地。
近年來,泉州通過用途合理轉換與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相結合,打造城市“煙火氣”。允許存量低效工業廠房、辦公用房轉換用途,采取微處理、微循環、微設計、微更新的手法,分類分期分批盤活古城約80萬平方米存量資產,重點補充酒店住宿、服務驛站等旅游設施和社區圖書館、老年活動站等公共服務設施。舊房新用,煥顏提質,引入文旅產業新業態,優化古城生活品質。
獲得感
泉州以“指揮部+企業”探索工業遺存更新路徑。項目中,指揮部負責整體規劃和協調,挖掘拓展工業遺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建設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打造古城新地標。運營中,企業挖掘拓展工業遺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以此模式,指揮部還組織對古城內的“巷遇”酒店(原無線電廠)等11宗工業遺產進行更新利用,彌補文旅設施短板,提高旅游服務能力。
——泉州古城老城指揮部建設組副組長王順福
家門口的閑置廠房進行了改造提升,我們親眼見證了從昔日的破敗到如今的煥新,感慨很深。一方面,是對老廠房的特殊感情,小時候還有親戚在里面上班,曾經風光無限。另一方面,修繕提升后,有很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也讓大家了解到建筑的歷史淵源,圓了古城居民的情結夢,也希望能帶動古城文旅產業進一步發展。
——花巷居民劉捷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