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 以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推進新型工業化
蔡戰勝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連續六年七下泉州晉江考察調研,2002年親自總結提出以“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個關系”為核心內涵的“晉江經驗”。2023年,“晉江經驗”寫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近年來,泉州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抓住國家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等政策機遇,建設功能完備、宜居宜業的標準化園區,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之路,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泉州實踐。
一、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以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為突破口,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新型工業化提供高質量空間載體
新型工業化是新發展理念在工業領域的生動實踐。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的核心要義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生產要素的高質量配置促進制造業的空間集聚、結構升級和動力轉換。2021年,泉州啟動實施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大范圍盤活低效用地,大力度建設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現代化園區,撬動產業鏈高質量重塑,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實現產城聯動發展,著力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
重構物理空間,破解企業增資擴產用地瓶頸。泉州的工業化起步于“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村工業,長期存在工業用地碎片化現象,再加上產業深度轉型過程中停產和減產企業造成新的閑置與低效,工業用地緊約束問題突出。一方面,存量用地效益不高。全市40萬畝工業用地,閑置的約2萬畝、低效的約6萬畝;10畝以下工業地塊占65%,很難滿足企業連片開發利用需求。另一方面,新增用地沒有空間。部分縣(市、區)土地開發強度接近50%,已超過30%警戒線,很多本地成長型企業無法增資擴產,一些優質項目無法落地。經過三年探索,泉州向低效要空間,向存量要增量,目前已形成“百千萬”態勢,即實施“百個”園區項目,總投資2156億元;撬動“千億”逆周期設備更新投資,已建成1802萬平方米產業空間,招引1739家企業入園,已落地投產650家,預計今年可新增工業產值700億元,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約4%;推動“萬畝”用地改造,已盤活低效工業用地2.5萬畝,入園企業畝均稅收由5.5萬元提升至20萬元。
重塑要素空間,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泉州立足中小微企業多而散、新興產業規模小的實際,因地制宜、先立后破,以土地要素整合為切入點,把實體經濟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撬動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重新組合,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經過三年探索,泉州明確“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升級、新興產業規模化拓展、未來技術產業化落地”的思路,重點是通過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吸引優質項目、人才等集聚,優化生產生活配套,促進全鏈條、全流程升級,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
重振企業信心,不斷激發制造業投資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面對當時全球疫情蔓延、預期偏弱等沖擊,許多企業投資意愿不強,如何拉動實業投資已經成為大拼經濟、大抓發展的首要任務。經過三年探索,泉州以園區建設帶動企業投資,實現“三降低、三提高”,即降低項目落地周期,降低企業建設成本,降低企業環保和安全風險;提高土地和廠房使用率,提高產業鏈集聚度,提高園區配套水平。2021年工業投資增速由負轉正,2022年增長21.6%、2023年增長19.5%。
二、牢牢把握“晉江經驗”蘊含的辯證關系,在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的實踐中,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豐富拓展新型工業化的新內涵
在大規模園區提級改造進程中,泉州牢牢把握“晉江經驗”蘊含的辯證關系, 結合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具體實踐,大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
正確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的關系,堅持開放創新引領,加快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統籌有形的園區載體和無形的知識、人才、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以園區集聚大院大所、高端人才,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推動“異地研發、本地轉化”,支持入園企業到高校院所設立異地聯合創新中心,突破前端技術論證、研發孵化,將后端中試、工藝轉化落地園區。
正確處理好發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關系,堅持重龍頭強品牌鑄鏈條,增強產業鏈韌性。支持龍頭企業建園區,實施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工程,吸引若干上下游中小企業在周邊落地、隔墻供應,形成“龍頭企業+N個供應商”集聚圈,塑造“搬不走的產業生態”。專精特新企業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金苗子,泉州對其頂格支持,建設專屬園區,推動產業鏈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
正確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堅持新老產業并舉,厚植產業競爭新優勢。傳統產業是發展新興產業的基礎,新興產業是引領傳統產業迭代升級的關鍵。引導入園企業加快智改數轉、應用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搶占價值鏈高端環節,推動傳統產業有中生新、老樹發新芽;開展場景招商、產業鏈招商等,吸引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上下游企業在園區集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正確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堅持產城人融合發展,以產興城、以城聚產、產城聯動。以城市的標準建設園區,按照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理念,統籌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優化空間布局,明確功能分區,加快從單一工業開發向多功能配套的綜合開發轉變,打造生產集約、生活舒適、生態宜人的產業新城。
正確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良性互動,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始終秉持“服務群眾、服務企業、服務一線”理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把支持實業投資作為最重要的營商環境。黨委政府始終根據產業不同發展階段和關鍵節點因勢利導,從過去抓質量、創品牌、促上市到機器換工,再到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制定規劃、出臺政策、提供要素等,當好企業發展的“引路人、推車手、服務員”,打造全國制造業“投資成本洼地”。
三、牢牢把握“晉江經驗”蘊含的系統觀念,堅持“七化”引領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探索新型工業化泉州方案
在“晉江經驗”指引下,泉州把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作為探索新型工業化的系統性工程,具體內涵是“七化”引領,即以規模化、集約化推動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以品牌化、專業化推動產業鏈高質量重塑;以數字化、綠色化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以融合化推動產城聯動發展。
突出規模化,盤活低效用地,“碎片變成連片”。抓住國家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政策契機,通過測算工業用地、園區用地、低效閑置用地、提高入園率、滿足新增項目的目標任務等“5筆賬”,摸清工業用地底數。按照“自己與自己比”,將畝均稅收低于轄區平均水平40%認定為低效,明確改造提升需求。通過政府收儲、司法重整、土地置換等,每年盤活近萬畝低效閑置工業用地。堅持試點先行,由點及面、連片開發,通過盤活邊角地、嵌入生活設施等,推動千畝以上的園區由以前的8個增加到43個。堅持“工業姓工”,編制工業產業區塊線專項規劃,劃定50萬畝工業用地紅線,實行“占一補一”,留足發展備用地和配套服務用地。在工業區塊控制線內,構建以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資源配置機制。
突出集約化,推進工業上樓,“平方變成立方”。鼓勵園區企業通過廠房加層、廠區改造、開發建設地下空間等途徑,實現零地增容,容積率由以前的0.8提升到2.5。園區統一布局研發、能源、物流倉儲等設施,提供原材料集采、協同制造等服務,讓入園企業共享共用,降低運營成本。
突出品牌化,以園聚鏈,“產業園變成產業鏈”。將園區作為培育和集聚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載體,加快形成“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打造龍頭企業園區,把本地企業增資擴產作為最快最有效的招商手段,鼓勵中小企業深度嵌入龍頭企業供應鏈,建立穩定的生產、研發等專業化協作配套關系,提升產業根植性。打造“一園一品”特色園區,鎖定優勢產業細分領域,建設泳裝、校服、水暖衛浴等專業園區,補齊研發設計、物流倉儲、電商直播等業態,引導企業出村入園。打造專精特新園區,按照產業定位更精準、研發資源布局更全、產業基金配套更多樣、扶持政策更優等要求,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突出專業化,放眼全國導入創新要素,“生產空間變成創新空間”。探索“兩地雙園”模式,支持企業異地研發,設立聯合實驗室,實現“從0到1”的研發突破。實施“政策漫游”,讓異地研發機構享有本地研發機構扶持政策。建設園區中試驗證基地,推動大院大所進園區,實現小批量試生產。支持園區設立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孵化器等平臺,為孵化項目提供中試、量產的場所,予以軟硬件投資補助。推進工業設計進百園千企,著力解決“工業大、設計弱”的問題,建設工業設計產業城,引入專業設計團隊,打通科技創新向市場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突出數字化,推動國家級試點擴面, “換廠房變成換新設備”。發揮國家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的示范效應,提供企業入園設備更新補助,通過“點線面”開展工作,“點”上智能化改造標桿示范引領,“線”上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改造,“面”上園區標準化帶動。打造智慧園區,出臺工業園區數字化建設導則,建設基礎設施新型化、運營管理智慧化的樣板園區,輻射帶動入園企業智改數轉。建設“園區小腦”,實現能耗、安全、物業等智能運營管理,實時監測園區企業產值、稅收、用電等數據。建設“產業大腦”,促進泳裝、鞋材、陶瓷等行業企業數據共享,提供原材料集采、產能共享等服務,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效率。
突出綠色化,推進園區節能降耗, “高碳變成低碳”。為實現 “雙碳”目標、落實好碳排放雙控要求,推進資源能源循環利用,建設“低零碳工廠”?“低零碳園區”。構建智慧能源綜合管理系統,推廣能源互聯網模式,集中布局園區用電、用熱、用氣等基礎設施,布設分布式光伏、商業儲能、充電樁等,提升 “綠電”使用率。鼓勵入園企業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實施節能診斷和改造服務,應用節能降碳技術和產品,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推動重點用能行業、重點環節應用能效二級及以上節能設備。
突出融合化,推動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城市綜合體變成產業綜合體”。堅持精明增長,實現有稅收有產值。園區不是簡單孤立改造或建設,而是將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把城市產業空間營造放在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同等地位考量,推動產業要素與生活要素有序搭配。堅持職住平衡,實現有就業有生活。將園區10%空間作為餐飲、宿舍、商超等生活設施,還留出10%空間布局研發設計、中試孵化等生產服務設施,同時在園區周邊配套吃住行、教育醫療、文體娛樂的一體化生產服務體系,打造15分鐘便利生活圈。堅持產城聯動,推動工業建筑風貌與城市風貌相協調。加強建筑布局、風格、色彩、景觀綠化、天際線等風貌管控,做到“一園區一產業一標準一方案”,營造高品質的城市空間。
四、牢牢把握“晉江經驗”最鮮明特色,牢記“心無旁騖做實業”的殷殷囑托,引導民營企業堅守實業、增強信心、激發活力
“晉江經驗”最為鮮明的特色,就是緊緊咬住實體經濟發展不放松,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實踐中,要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把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作為重新配置資源要素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主戰場,發揮有效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推動國企做大做強,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有利于調動國企敢干、民企敢闖,促進逆周期投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真抓實干,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面對市場經濟波動的大背景,泉州大膽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進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危中搶機、變中搶機。一方面推動國企打頭陣,抓住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央行持續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等機遇,鼓勵市屬國有集團采取參股、控股等合作模式,參與園區開發建設。另一方面引導民企跟進,摸清企業拓展市場、智改數轉、高端延伸等投資意愿,實行增資擴產項目享受招商引資項目同等待遇,通過國企當先鋒、做示范,帶動民企跟進、聯動投資,推動入園企業換廠房、換設備。園區投資從2022年的146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531億元,今年計劃再投資540億元,三年累計投資將超千億元。工業投資2022年、2023年均增長約20%。
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有利于降低實業投資成本,促進大規模設備更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行動各項工作,實質性降低企業負擔。泉州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發揮有為政府調控作用,讓企業掌握部分土地資源,建設優惠便利的物理空間,在“凈資產平衡負債、租金收入平衡財務成本”的前提下,盡量讓利于民企,帶動技術改造、增資擴產。降低中小企業固定資產投入,企業可自主選擇租賃廠房或先租后買,相較傳統拿地建廠房的模式,前期投入成本可減少50%到80%。降低實業用地成本,把土地要素優先供給優質生產性企業,回應企業用地功能多樣化需求,允許混合用地內的工業與倉儲、科研、商業服務等用途科學有序布置,改造后工業建筑面積占比不低于50%。降低時間成本,過去企業從拿地到建廠房一般需要18個月,通過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既提供標準化廠房,也提供對層高和配套設施等有特殊要求的定制化廠房,讓企業“拎機”入駐,實現從“項目等地”到“廠房等項目”轉變。降低融資成本,推廣園區“伙伴銀行”,為園區安排專項信貸額度,提供中長期貸款、技改貸、園區貸等利率優惠的信貸產品,利率可低至0.5%。
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有利于供應鏈協同,促進產業鏈集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泉州貫徹福建省政府新一輪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和縣域重點產業鏈工作部署,按照“十個有”,即有產業鏈細分、有鏈主、有供應鏈協同、有園區載體、有補鏈項目、有創新平臺、有產業大腦、有活動場景、有一鏈一策、有領導掛鏈,梳理50條縣域重點產業鏈,推動產業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形成“一園區一產業鏈”。百個園區中,供應鏈本地配套率達到50%的園區12個,比如,泳裝、藤鐵、花盆、陶瓷、水暖衛浴等專業園區。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入園率由28%提升至56%,入園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占比由32%提升至63%。
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有利于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耦合,促進產業高端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高產業鏈創新鏈協同水平。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升級,因地制宜布局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創新要素。城區園區土地空間有限,強化創新鏈建設,重點嫁接大院大所資源,完善中試、孵化、研發功能,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鄉鎮園區強化供應鏈建設,找準補短板環節,提高供應鏈配套水平。目前,泉州投用的園區中近一半引入大院大所資源,布局中試孵化、技術中心、工業設計等平臺。近三年,全市研發投入年均增長20%以上,創新型企業增長近兩倍,高新技術企業從1037家增長到308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從177家增長到527家。
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有利于提高管理現代化水平,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管理是企業的生存之基。通過園區建設改善物理空間,引導企業建立現代管理制度。提升精細化管理能力,在園區布局5G網絡、工業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推動企業在“搬家”入園時,升級與園區數字化設施適配的智能化設備,以數據驅動生產流程再造、管理變革,實現精益管理、降本增效。提升協同效率,引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入園集聚,推廣小單快反、柔性制造、規模定制等模式,促進供應鏈數據共享,提高市場反應力。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大院大所、中試平臺、工業設計進園區,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從生產制造向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
作者:蔡戰勝 福建省泉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來源:《新型工業化》2024年第1期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