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化縣南埕鎮,游客露營休閑,欣賞淳樸的小鎮田園風光。(南埕鎮政府 供圖)
縣域一頭連著城、一頭帶著鄉,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單元,也是以城帶鄉的第一線。鄉鎮上連城市下接鄉村,內聚要素外拓市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樞紐。
近年來,泉州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力打造“縣強、鎮興、村富”的城鄉融合新樣板,系統謀劃全流域、整區域推進田園風光建設,10個“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項目成為縣域綜合示范的新抓手,同時在全省率先探索以鄉鎮為主戰場,分類型、整鎮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構建“強鎮引領、以鎮帶村、連村成線、村興民富”的新格局。近日,由市農業農村局組織的“鄉村振興泉州觀察團”深入我市南安、德化的村鎮一線,近距離觀察“一縣一溪一特色”項目創建和整鎮推進鄉村振興下的農村風貌,感受美麗鄉村的可喜變化。
“一縣一溪一特色” 繪就田園小康夢
走進南安市水頭鎮樸一村南港農業公園,道路兩旁流水潺潺,果蔬琳瑯,生態田園風光盡收眼底,這是南安市“一縣一溪一特色”項目“稻夢空間”節點的核心區。不遠處的大盈溪流域田園風光建設項目,則以“一廊兩核十村十點”為空間結構,串聯起沿線萬畝“美麗田園”和10個“美麗村莊”,全域“美麗經濟”串點成線、蝶變成景。
在大盈溪流域的五化農田示范基地里,盈盈綠水間,稻花香兩岸,一片豐收好景象。“這片基地是樸一村今年剛成片流轉的耕地,之前農田由村民零散地出租給外地種植戶,租金收入低,每畝只有兩三百元。”水頭鎮樸一村黨支部副書記呂煒明告訴記者,今年該村只用20多天時間就安置轉移了外地種植戶,從村民手中以800元一畝的價格將這片農田成片流轉,并與專業農業公司簽訂10年合同,小田變大田,村民的田租收入從小錢變成大錢,村莊也更加和諧了。整治后的五化農田示范基地正好與南港農業公園連成一片,觀光休閑的農業體驗與公園的文創體驗、運動拓展等功能融合銜接,形成獨特的鄉村旅游風景線。
據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縣一溪一特色”指每個涉農縣(市、區)在轄區內選擇一條重點流域,結合當地特色產業資源進行綜合整治提升,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田園風光,并以此為樣板,加快推動全縣域所有流域特色田園風光建設。泉州出臺“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2024年行動方案以來,系統謀劃10個項目,建立晾曬比拼考評制度,目前已實施項目137個,完成投資10.75億元。10個縣(市、區)、106.1公里河道、7.02萬畝耕地、14個鄉鎮、76個村莊,水系、農田、村莊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頻共振。如今的泉州,一幅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新圖景正徐徐鋪展開來。
整鎮推進鄉村振興 “農文旅”融合寫好發展答卷
鄰里時光田園、古法造紙技藝館、露營休閑基地、精品旅游民宿……在南埕鎮南埕村,淳樸的小鎮田園風光和傳統農耕文化,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打卡,成為德化熱門的網紅點。當地利用資源稟賦、厚重歷史文化等優勢,探索“生態旅游+農產品+平臺”發展模式,在景區入口、酒店、游客集散中心開設3個農特產品銷售專區,重點推廣葡萄、蜜柚、茶油、鐵皮石斛等“南埕農優”公共品牌,讓優質農產品搭上文旅融合發展快車。
來到南埕鎮,一個圓頭圓腦、身著質樸古裝的卡通人物形象格外引人矚目,只見靈動的“人偶”徜徉山水間,向世界展示南埕的本真與美好,這便是當地打造的文化品牌IP——“南埕先生”。據南埕鎮黨委負責人介紹,南埕時光田園項目利用“南埕先生”文化品牌IP,強化與網紅、大V、達人合作,組建域內外兩支“推介官”隊伍,依托安若橋、竹溪里、花海漫境等網紅點,建設文旅直播基地設立農產品直播基地,開展農產品“直播帶貨”,吸引游客打卡10多萬人次。
在泉州,像南埕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近年來,泉州市持續在整鎮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邁進,充分發揮鄉鎮產業空間適宜、資源要素豐富、主體能力較強的優勢,深挖鎮域推進鄉村振興的潛力。在全國率先提出“鄉村振興整鎮推進”重大舉措,133個鄉鎮按照城鄉融合型、工貿帶動型、農業生態型分類培育,搭建城鄉互補的新橋梁,從2021年《泉州市鄉村振興整鎮推進的指導意見》出臺至今,經過三年的積累,泉州市整鎮推進鄉村振興模式愈加成熟。目前,30個整鎮推進創建鄉鎮共實施項目359個,完成投資34.08億元;40個整鎮推進“五好”鄉鎮完成投資46.39億元,13個鎮入選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創建名單,泉州市鎮域統籌的工作優勢正逐漸顯現,鄉村的活力持續迸發。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