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鷗
泉州灣河口濕地、晉江圍頭灣、深滬灣等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每年遷徙季都有數萬只候鳥經停這里,休息、覓食補充能量。這段時間,南遷候鳥“先頭部隊”已陸續抵達越冬地,其中出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勺嘴鷸、黑嘴鷗、黃嘴白鷺、小青腳鷸的身影。10月24日,央視《新聞直播間》播出《福建泉州:部分南遷候鳥已經飛抵圍頭灣》,重點關注圍頭灣候鳥保護生態修復成效。10月27日,央視新媒體的直播節目《云間歸羽程》也進行了聚焦報道。近日,記者跟隨泉州市觀鳥學會一行人前往晉江圍頭灣觀鳥、拍攝。
勺嘴鷸
勺嘴鷸現身圍頭灣 游客跨省來追鳥
28日上午10時許,記者一行人到達晉江圍頭灣,此時潮水仍在高位,現場已有幾位觀鳥愛好者在等待退潮以便觀鳥、拍攝。“幾天前,我和丈夫聽說同行老師在圍頭灣拍到了勺嘴鷸,便一路開車從江蘇過來觀鳥。”來自河南的觀鳥愛好者劉女士說,他們已經在這里待了3天,可惜一直沒能拍到勺嘴鷸。
同樣遠道而來的,還有紅樹林基金會(MCF)聯合創始人、副理事長,被稱為“勺嘴鷸姐姐”的孫莉莉。“這里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環境被保護得也很好,對越冬覓食的鳥類來說有著天然的吸引力,我們觀鳥愛好者能在這里觀測到珍稀鳥類也是一大幸事。”她感慨道。
“來了,快看!”將近12點,眾人下到灘涂,不一會兒,一群黑腹濱鷸、環頸鸻飛到灘涂之間覓食,其間混雜著一只勺嘴鷸。“它比其他的鷸類動作快得多,羽毛顏色也更淺。”多年來在此記錄、研究勺嘴鷸的觀鳥愛好者黃寶桐表示,這只“小勺子”的羽毛顏色較灰,是一只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幼鳥,年齡在1歲多。
“哇,真的是勺嘴鷸,太幸運了。”“它的嘴巴形狀確實很獨特,動作也可愛。”“它突然蹲下來了,好像在觀察四周。”現場不少人都是第一次親眼見到勺嘴鷸,見此紛紛記錄下勺嘴鷸的身影。透過鏡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只勺嘴鷸左右搖晃著腦袋,快速踱步前行,它那形如勺子的嘴巴不斷地探入泥土中,搜尋并攫取食物。
小青腳鷸
提前一個月南遷 已記錄多只勺嘴鷸
據了解,勺嘴鷸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全球數量僅有600只左右,被譽為“鳥中大熊貓”。勺嘴鷸的繁殖地在俄羅斯楚科奇,幼鳥出生后不久,雌鳥就會離開幼鳥先行南遷,雄鳥在幼鳥羽翼豐滿、可以飛翔后也會離它們而去。幾周之后,幼鳥跟隨其他候鳥沿著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也一道南遷。
“勺嘴鷸是圍頭灣的常客,今年比往年早到了約一個月。”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介紹,勺嘴鷸通常在10月底至11月初遷徙至圍頭灣。然而,今年9月17日,黃寶桐便在圍頭灣記錄到一只勺嘴鷸幼鳥;9月27日,他又一次記錄到4只勺嘴鷸,包括3只幼鳥和1只成鳥。其中,有一只腳帶綠色標環“C8”的幼鳥。去年夏天,“C8”在俄羅斯的繁殖地自然孵化出生,10月份飛來了圍頭灣過冬,一直待到今年的3月份才走。
勺嘴鷸為何對圍頭灣情有獨鐘呢?吳軻朝介紹,圍頭灣既有灘涂又有沙地,地勢平坦開闊,作為內灣,這里的風速也相對較小,鳥類在這里可以安全地逗留。“食物也是吸引鳥類停留的重要條件,圍頭灣的食物種類非常豐富,可以為鳥類提供多種選擇。”他說,比如,勺嘴鷸愛吃的鉤蝦、沙蠶、跳跳魚等在這里都有,數量特別多,“近期,我們還觀察到它們開始食用小龍利魚。”
黃嘴白鷺
“先頭部隊”已抵泉 11月將迎候鳥高峰期
據統計,本次觀測到的鳥類除了勺嘴鷸外,還有白鷺、大白鷺、白腰杓鷸、黑腹濱鷸、環頸鸻、礪鷸、紅頸濱鷸等。“這些鳥基本上是成群出現,有時一次可以觀測到上百只。”黃寶桐說,近期他在圍頭灣還拍到了其他3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分別是黑嘴鷗、黃嘴白鷺、小青腳鷸。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泉州灣幾日前也出現了黑嘴鷗的身影,并記錄到上百只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腰杓鷸、翻石鷸。
“目前記錄到的這些鳥類,除了部分白鷺,其他大多是南遷的候鳥,這些鳥屬于‘先頭部隊’,之后還會有更多的鳥抵達泉州。”吳軻朝表示,大約再過一周,圍頭灣、泉州灣等地將迎來越冬候鳥抵達的高峰期,屆時成千上萬只候鳥飛翔而至,場面頗為壯觀,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臉琵鷺、遺鷗等也將如約而至。
據統計,截至9月,泉州觀察記錄到的鳥類共39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2種,均在全省名列前茅。
眾人在現場觀鳥拍攝
泉州環境持續向好 多方共護候鳥家園
越來越多的候鳥做客泉州,這與泉州海洋生態和水體環境持續向好、底棲生物資源不斷豐富不無關系。近年來,為修復濕地生態環境,保護鳥類棲息地,泉州持續開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堅行動,種植紅樹林、短葉茳芏、堿蓬等植物,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濕地植物群落。泉州灣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發展中心主任李意敏介紹,目前泉州灣已完成互花米草整治1.45萬畝,其中80%的區域留作光灘,為鳥兒提供覓食、棲息以及越冬場所,10%的區域種植紅樹林,10%的區域種植鹽沼植物,進一步修復生態環境。
為保護圍頭灣海域生態環境,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采取生物防治手段,通過科學、合理地增殖放流部分魚苗,來恢復海域資源自然種群,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同時,他們還在鳥類喜歡停歇的養殖區域專門設置了浮標,方便鳥類停留覓食,當地漁民也與鳥類和諧共生。“這里的漁民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較強,既不會驅趕鳥類、與其爭食,更不會去破壞它的棲息地。”該局副局長許建林表示。
據了解,為了保障候鳥遷徙安全,泉州灣、圍頭灣、深滬灣等地工作人員運用視頻監控、無人機航拍、巡護巡跡管理APP、對救助鳥兒安裝發射器以追蹤其位置等手段,多維角度開展巡護巡查工作,阻止非法捕獵行為。同時他們定期開展鳥類科普活動及樣線調查,積極做好鳥類救助、疫源疫病檢測等工作。
“沒有破壞,就是對鳥類最好的保護。”許建林表示,廣大市民要依法愛鳥護鳥,不傷害、不捕殺、不籠養、不吃食野生鳥類;發現亂捕濫獵、傷害、販賣鳥類等野生動物的行為,立即向當地林業、公安等部門報告;要文明觀鳥,不靠近、不恐嚇野生動物,不隨意亂扔廢棄物,保護野生動物,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晉江生態警務進行立體化、多方位的巡護
相關新聞
“候鳥天堂”的生態警務“密鑰”
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先后有1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4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來晉江棲息、覓食、越冬。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候鳥棲息地里的生態警務“密鑰”是什么?昨日,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晉江市公安局積極聯合林業部門以打擊、巡護、宣傳為著力點,不斷強化生態警務的實戰能力,為候鳥遷徙保駕護航。□融媒體記者 張曉明 丁榮漢 通訊員 莊凌龍 林曉蘭 文/圖
監測巡護 為候鳥棲息繁衍筑起“安全巢”
今年3月25日,晉江市公安局圍頭海防所民警在圍頭灣巡邏時發現一只受傷的黑臉琵鷺,立即聯系森林警察大隊,將它送往野生動物救助站救治。經過悉心照料,鳥兒很快恢復了健康。
“晉江地處濱海地帶,濕地資源豐富,泉州灣河口濕地、圍頭灣、深滬灣及安海灣是我國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每到候鳥遷徙時節,我們都會加大對候鳥活動區域的巡護、宣傳力度,強化與多部門、多警種協同合作,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晉江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大隊長林江濤說,晉江公安構建起“民警+輔警+義警”全覆蓋的基層治理模式,成立了晉江生態義警隊,協助相關部門和公安民警開展生態巡查、治安防范等群防群治工作。同時,森林警察大隊采用“步巡+車巡+無人機巡”的方式,進行立體化、多方位的巡護,組織開展清網、清夾行動,對重點水域、濕地等候鳥棲息地和遷飛通道、集群活動區域進行巡護,根據鳥類遷徙季節和種類變化及時調整重點監測區域警力部署,全時段、全過程守護“候鳥生命線”。
廣泛宣傳 讓愛鳥護鳥意識飛進千家萬戶
“目前正值候鳥集群遷徙時期,也是亂捕濫獵濫食鳥類等野生動物情況的高發期,要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市民對候鳥的關注度與愛護……”晉江生態警務微信群里,森林警察大隊發出預警信息。
據悉,該局將“生態警務”觸角延伸至每個村社、警務室,建立“晉江生態警務群”,及時、適時發布預警信息。充分發揮群防群治力量,廣泛吸納護林員、河道專管員、老黨員等力量,組建1名生態警長+N名社會力量的生態環境普法宣傳隊,圍繞森林防滅火、野生動植物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高頻次開展普法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宣傳。隨著群眾動植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僅去年,民警就在熱心群眾的幫助下救助了60余只野生鳥類,其中不乏勺嘴鷸、黑臉琵鷺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民警介紹濕地候鳥種類情況
嚴查嚴打 讓候鳥在遷徙通道自由飛翔
該局根據候鳥遷徙時間、飛行路線、重點區域,深入開展排查整治,深挖線索,嚴厲打擊候鳥交易各環節的違法犯罪行為。通過密織“群治網”,發揮“林長+森林警長”和社會力量積極作用,拓展“排查”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從源頭上清除危害鳥類等野生動物的安全隱患。延伸“打擊網”,會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林業園林等行政主管部門建立了聯席會制度,發揮各部門職能,補短板、強弱項,形成保護生態資源工作合力,同步同頻聯勤聯動,推動生態資源保護由“各管各”向“一起管”轉變,實現終端發力、末端見效。
今年以來,晉江警方共破獲涉及鳥類的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10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5人,收繳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鳥類一批,堅決確保候鳥遷徙安全。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