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是第七個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我國首次以福建為主場舉行主題為“建設海上絲路,聯通五洲四海”系列活動,增強公眾“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意識。值此海洋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共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接受了泉州晚報記者的專訪,并就“海絲”建設與我市海洋經濟發展情況做了介紹。
記者:泉州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發展海洋經濟,基于怎樣的戰略考慮?
黃少萍:泉州古稱“刺桐”,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也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宋元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近百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往來;與之相伴隨,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諸多文化在泉州廣泛傳播,并與中原文化、古閩越文化交匯交融、相生相長。目前,分布在五大洲129個國家和地區的泉籍華僑華人達750多萬人,其中90%以上分布在與海絲密切相關的東南亞國家。去年,泉州憑借豐富的“海絲”歷史文化遺存,與韓國光州、日本橫濱一道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今年元宵節期間,泉州成功啟動“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面對歷史、現實和未來,我們深刻認識到,海洋是泉州的生命線,泉州依海而興,靠海而盛。“海絲”戰略既是國家意志,更是泉州展示“海絲”歷史傳承、建設“東亞文化之都”,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戰略機遇。今天,面對更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泉州市要緊抓“海洋強國”戰略機遇,統籌海陸布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為泉州市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記者:作為海洋文化底蘊深厚的開放城市,泉州發展海洋經濟的主要優勢和現實意義在哪里?
黃少萍:海洋是人類寶貴的物質資源寶庫和生存發展空間。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時代趨勢。2012年9月,國務院批準《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福建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方案》,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泉州發展海洋經濟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泉州海岸線長541公里,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168個,海岸線曲折蜿蜒,形成湄洲灣、大港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等5大海灣和數十個小海灣。泉州是我省海洋大市,海洋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民營經濟實力較強,具有獨特的人文優勢和區位優勢??茖W開發、合理保護海洋資源、建設海洋經濟強市,是我市應對人口增長、環境壓力、資源短缺和拓展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是我市經濟創新轉型的強大“引擎”和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也是我市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藍色產業帶、更好支撐新一輪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
(來源: 泉州網-泉州晚報)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