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走過充滿挑戰的2015年,“互聯網+”、機器換人、自貿區……這些熱門詞匯逐漸融入泉州產業和市民生活;同時,政策干貨支持企業轉型升級,打通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各個通道,服務貼近民生需求,企業合作拓展國內外市場,助力泉州經濟走過不平凡的一年,并為在來年持續發力夯實了基礎。透過一年來繁雜的經濟大事件,“政”、“通”、“人”、“和”四個關鍵詞貫穿全年,烙下深深痕跡。
一攬子惠企政策 落地見效
1月6日,市政府“一號文件”《關于促進紡織鞋服行業健康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出爐,整合各項惠企政策,針對行業共性問題,調整優化扶持重點,為產業“排頭兵”紡織服裝業發展注入“強心劑”。緊隨著是《關于促進建筑石材和水暖廚衛行業穩健發展十條措施的通知》的出臺,給予建筑建材行業的中堅力量強大信心支持。
在此基礎上,3月,市政府正式下發《關于促進當前我市經濟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從行政服務、金融、稅費、用地、用工、創新等方面對全部企業提出了十個方面的具體扶持措施,建立起政策傳遞、對接、兌現“一條龍”服務機制,這是我市政企合力、風雨同舟的又一舉措。
一攬子惠企政策的出臺,對推動企業健康發展、轉型升級,促進全市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起到積極作用,取得顯著成效。
一大波自貿區 福利襲來
中國—韓國、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于本月20日同時生效實施。中國與韓國、澳大利亞的絕大多數商品貿易將逐步迎來“零關稅時代”。對于泉州而言,兩大自貿區帶來的利好可謂立竿見影。
對于出口企業而言,自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生效當日開始,鞋類、玩具、包袋等泉州傳統優勢產業便可享受關稅減免利好,例如出口韓國的鞋類制品關稅立即由8%—13%直降為零,出口澳大利亞的玩具、手袋立即從5%直降為零。
目前,泉州也在積極推動相關進口口岸條件完善的資質申報,包括支持南安進境活牛項目落地、支持石湖口岸建設進境肉類指定口岸、促進泉州晉江國際機場申報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口岸資質。不久后,泉州人就能吃到更多實惠、新鮮的進口海鮮、肉類。
全省智能制造現場會在泉州召開
7月22日,福建省智能制造暨創業創新現場推進會在泉州召開,標志著泉州實施“中國制造2025”邁入全新階段。
會上,省相關部門解讀《福建省關于加快發展智能制造九條措施》,這是全國各省市中第一份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的專項文件。作為全省唯一的國家“數控一代”示范區,泉州在推進“機器換工”、發展智能裝備產業等方面成效明顯,培育了一批高成長的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為進一步幫助泉州深化“數控一代”示范工程,文件明確給予泉州市一次性獎勵3000萬元。
“鞋博會”升格為“體博會”
連續舉辦了17屆的鞋博會作為中國乃至世界制鞋行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已成為品牌之都晉江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11月,晉江權威部門釋放消息,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將升格為中國(晉江)國際鞋業(體育產業)博覽會,第十八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體育產業)博覽會的籌備工作已經展開,將于2016年4月18日—21日在晉江市區舉辦。
晉江是繼深圳、成都之后的全國第三個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窗口城市,體育產業鏈十分發達。升格后的鞋博會將打造成為匯集體育用品、體育營銷資源、體育文化與科技的綜合性體育產業盛會,構筑體育產業發展高端平臺。
泉臺跨境人民幣 貸款業務啟動
7月14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發布實施《泉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開展泉臺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試點管理辦法》。這是泉州金改區獲批以來取得的又一項重大政策支持,標志著泉臺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正式啟動。目前,共有8家泉州企業獲得9筆貸款,備案金額達1.511億元。
泉臺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開展,一方面進一步發揮泉州金改區的示范引領作用,滿足泉州金改區企業生產經營融資的需求,推動境內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進泉臺人民幣資金的跨境流動,推動臺灣地區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發展,為深化泉臺經貿往來注入新的活力。
食品業資本板塊擴容
11月,泉州食品業領頭羊達利食品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近八年來福建最大的上市IPO企業;緊接下來的12月,安記食品也加入資本陣營;而在更早時間,蠟筆小新食品在新加坡上市后又轉板香港上市,好來屋食品從上交所退市后又于香港聯交所上市;而國內創業板方面,也在今年7月迎來了泉州食品企業回頭客食品。泉州食品板塊的資本效應逐漸顯現。
業界分析,泉州休閑食品轉型有兩大方向,一是加大研發,開展差異化競爭;二是國際化,將過剩產能向全球輸送。兩個方向都需要大量資金,借助資本市場進行有效募資,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國內外資本市場持續回暖的背景下,登陸資本市場的泉州休閑食品企業還將持續增多。
除了這些已經在資本市場站穩腳跟的食品企業之外,泉州資本市場后備軍團中的食品茶飲版塊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在百家泉州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名單中,食品茶飲企業占據10席,場外市場掛牌后備企業210家名單中食品茶飲企業占據20席。顯然,泉州食品產業的一波集中上市潮已經拉開了序幕。
超400家企業掛牌海交所泉州交易中心
今年,海峽股權泉州交易中心掛牌企業超過400家,與“新三板”一樣,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同屬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場外交易市場這個更加快捷的融資平臺,正在逐漸被泉州更多的企業所熟知和接受。
業界分析,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泉州運營中心最大的優勢就是“接地氣”,由于是本土機構,所以對本地企業的情況比較了解,也更了解這些企業的需求;海交所泉州中心在原有的股份機構上還進行了增資,泉州各縣市都有不同比例的入股,這也保證了各地會更積極地推動企業掛牌和投融資工作。
海峽股權泉州交易中心自成立以來,開展股權交易、定向增發、私募股權融資、私募債券、委托債券投資、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產品、排污權產品、林權產品和其他創新金融產品等融資服務方式。同時,形成招商銀行泉州分行“掛牌貸”和股權質押貸款,興業銀行“綠色信貸”排污權質押貸款,農業銀行、農商行、郵儲銀行林業抵押貸款等適合股權融資發展的創新產品。
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 進入“有證時代”
4月23日,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向石獅一家肉粽加工作坊核發了我市第一張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生產加工條件核準證。這是我市核發的首張小作坊生產證,標志著我市食品小作坊開始進入了“有證時代”。
眾所周知,食品加工的標準較高,不少食品小作坊存在衛生條件差、設備簡陋、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工藝流程不合理、產品質量不穩定、辦證意愿不強等問題。小作坊問題一直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難點。今年以來,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根據《福建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督管理辦法》,加強對全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全面開展了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核準證書的審核工作,在審核過程中,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從質量管理、加工場所、設備及工器具、人員管理、生產加工管理等五個方面明確細化了現場核查要點,優化小作坊生產加工條件核準程序。
目前,糕點(中式糕點)、蜜餞、肉制品、魚糜制品等多類小作坊加工食品,可以通過改進生產條件,向監管部門申請辦證。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后我市將有更多地方傳統特色食品加工作坊從“地下”走到“地上”,納入監管,從而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做大做強本地特色食品產業。
我市核發電子 營業執照超2000份
11月12日,市工商局向4家企業核發全市首批電子營業執照,這標志著我市企業身份標識進入數字化時代。有了這張“企業身份證”后,企業可在網上辦事辦公或辦理行政事務,電子營業執照與紙質營業執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我市電子營業執照的發放將分步驟實施,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原則,構建全程電子化登記系統。”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推行電子營業執照登記,是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新形勢下政府監管方式的創新。在我省及我市的商事制度改革方案中,均明確將推行電子營業執照作為一項重要改革內容展開探索。
目前,全市已發出2000多份電子營業執照,主要發放對象為新設立的企業。下階段,我市將按批次為現有的“存量”企業發放電子營業執照,從而逐步構建全程電子化登記系統。
泉州成第二個“中國快遞示范城市”
今年11月30日,“中國快遞示范城市”正式落地泉州,泉州成為繼杭州之后全國第二個快遞示范城市。來自市郵政管理局數據顯示,去年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業務量達2.6億件,位居全省之首,全國第十一位。這個數字仍在刷新,今年前十月,全市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了2.83億件,快遞業務量與業務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
快遞服務業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據統計,去年全市人均快遞使用量達31件,年人均快遞支出約488.5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5倍。值得關注的是,泉州快遞服務公眾滿意度測評為78.2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快件延誤率、損毀率和丟失率等服務質量指標均明顯下降。
此外,全市快遞服務網點鄉鎮覆蓋率已達到100%,同時全市多個部門正積極推進郵政快遞綜合便民驛站項目建設,至2020年將建成便民服務驛站2000個以上。業內人士分析,布局快遞渠道網點下沉,在于打通農村與城市的雙向通道,既帶動農村從外至內的農村消費;同時,依托快遞下鄉,助力農特產品走出鄉鎮,面向全國開拓市場,擴大銷售規模,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網貨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通道,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已在200多個住宅小區及企事業單位設置522柜8300多個格口智能快件箱。
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 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成立
11月8日,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在泉州召開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理事大會,并分別與國家開發銀行福建分行及中非基金、中國銀行福建分行、興業銀行泉州分行、廣發銀行泉州分行簽訂合作協議,擬發起設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中銀—泉州絲路基金、興業—海絲文化旅游基金和海陸絲綢之路工商企業發展基金,總規模在800億元—1000億元。
其中,“海陸絲綢之路基礎設施建設基金”用于支持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銀—泉州絲路基金”用于支持促進聯盟城市之間相互引進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技術成熟的企業和項目,同時帶動聯盟城市及其企業“走出去”;“興業—海絲文化旅游基金”用于支持助推沿線城市在文化旅游方面深化交流合作,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海陸絲綢之路工商企業發展基金”用于支持國內民營企業開展跨國并購、收購,將國外的商業優勢融入企業發展,走國際化發展道路。
借助工商理事會這一平臺,可以匯聚海陸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工商業界的力量,切實加強和促進海陸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工商業界之間的經濟、貿易、商務和投資的聯系與合作,在貿易壁壘、商事調解、跨國投資、產業升級與產能合作等方面開辟民間對話渠道。目前,廣發銀行“海陸絲綢之路工商企業發展基金”已經啟動首期30億元籌備,由亞洲農業投資集團參與發起,首期基金將立足于解決泉州當前的過剩產能,由基金統一收購鞋紡、服裝、食品、建材等產品,并與東南亞等地區進行商品互換,換取糧食、木材等資源以及當地的特色商品。
“泉州建材中國行” 助力抱團拓市場
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助力企業市場開拓,由市政府主辦,市經信委、泉州晚報社等聯合承辦的“泉州建材中國行”系列推介活動,今年4月初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在泉州中心市區、南安市區、福州和湖南省長沙市舉辦了4場推介專場活動和1場產業協作配套對接活動。
活動嘗試政企媒多方聯動,本外埠互動,泉州建材產業鏈抱團推介,取得明顯成效。
系列活動共有本地203家建材生產品牌企業和活動舉辦地的520多家次建筑、房地產、裝飾裝修企業等建材需求企業參加上述活動,企業間達成初步合作意向420多對,產能對接總規模達78.8億元。
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會長陳建新、福建省石材協會會長王伯瑤、福建省水暖閥門行業協會王建業、長沙市泉州商會會長杜成劍在參加活動時紛紛表示,政府主導的推介會,堅定行業信心,能提升區域產業品牌知名度,助力建材行業企業進一步開拓市場。
國內首臺大型磨床出口歐洲
今年3月,泉州達宇重型數控機床有限公司與歐洲一家鋼板制造企業正式簽訂了一筆訂單,出口2臺價值為1300萬元的高精度數控軋輥磨床。這意味著,國內首臺高精度數控軋輥磨床成功進入歐洲市場。
據了解,此次出口歐洲的高精度數控軋輥磨床,在性價比之外,更突出液壓、量測等方面綜合性的技術突破,同時在智能化的研發道路中又邁進了一步,標志著企業從過去單純賣產品轉向了產品技術、研發的輸出。
業內人士分析,對于那些致力于生產高端產品的歐洲廠家而言,尋找具有核心技術的高端機床產品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因素,而價格并不是他們的最敏感點。也因此,對于泉州機械裝備企業來說,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獲取最大的利潤增長點,也才能最終拿到歐洲高端市場的入場券。
近年來,機械裝備企業飽受產能過剩、需求疲軟的壓力,此時布局海外市場甚至高端市場正當其時,既能消化過剩產能,完成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將“中國標準”輸出到海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