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舉證“南海一號”始發泉州
泉州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南海一號”和泉州1974年在后渚港出土的古船都是宋船。兩只古船大小相似,都是中型遠洋古船,不同的是“南海一號”是開往國外,而泉州這艘古船是從國外開回泉州港。同時,“南海一號”船上大部分陶瓷出土于泉州德化窯和磁灶窯。
李國清此前其接受媒體采訪說,泉州很可能是“南海一號”的始發港。媒體報道,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持同樣的觀點。其在接受采訪時稱,“南海一號”可能是從泉州駛出,當時泉州有大量的阿拉伯人,船上很可能有外國人。
陳建中列出“南海一號”始發于泉州的三大證據:沉船上80%青白瓷來自泉州、沉船的噸位跟泉州古船相似、沉船上的金鐲曾在泉州出現。他補充說,“南海一號”在泉州就已裝滿,無須停靠廣東加貨,而沉船位置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航線。
泉州曾是民間瓷器外銷重要產地
陳建中說,在宋元時期,泉州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而晉江磁灶窯、南安窯、德化窯、安溪窯、永春窯等地方窯口燒造的瓷器,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商品,遠銷到包括東南亞在內的世界各地。
“南海一號”出水后,經過這么長一段時間的發掘,不斷涌現當時屬于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商品,比如德化窯的青白瓷,磁灶窯的綠釉,此前還發現部分瓷壺、蓋碗花紋有異域風情,專家推測可能是外國人“來樣定做”,“宋朝是中國瓷器的一個鼎盛時期,在‘南海一號’上發現的瓷器與泉州窯口生產的瓷器一致,這足以說明泉州是當時民間瓷器外銷的重要產地。”
陳建中評價說,在“南海一號”的不斷發掘中,把泉州當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商品產地的特征、生產技術、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方面體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還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的文化交流,比如磁灶窯的綠釉盤體現了伊斯蘭文化,再比如小罐和粉盒等都是世界不同文化交往的實物器形等,這些也體現了當時泉州這個港口城市的多元包容特征。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