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非同尋常的海絲文化盛宴”
——海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家泉州考察側記
6月的泉州,繁花似錦,風和日麗。隨著最后一站——海上交通史博物館的考察結束,為期三天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落下帷幕。
與會期間,來自國內以及日本、韓國、泰國和坦桑尼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近30位文化遺產專家,考察了九日山、天后宮、德濟門遺址、晉江草庵、開元寺、清凈寺、伊斯蘭教圣墓、清源山、海交館等多處泉州海絲文化重要史跡、館藏。內斂深沉又舒展奔放的千年“海絲”遺風,驚艷了國內外專家,也讓他們對泉州保護管理文化遺產的經驗做法深感興趣和贊嘆。
石頭上的“海絲志”讓專家大開眼界
探尋“海絲”印記,專家組首站來到以“山中無石不刻字”的摩崖石刻而聞名海內外的九日山。
矗立于此的13方海交祈風石刻,記錄了宋元時期泉州商船遣舶與回舶舉行的祈風儀式。千百年前,中國古代商人正是從這里感受到海風從大洋彼岸帶來的財富氣息,帶著瓷器、茶葉、絲綢起航,開辟出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這里有一方石刻格外引人注目,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在我國唯一的摩崖石刻,上有來自30多個國家的50多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考察隊員的簽名。
泰國文化部藝術局考古與博物館司高級顧問、專家阿瑪拉·瑞蘇查特不停舉起相機拍攝石刻,他感嘆道:“早于晉代開始就有文人墨客、僧侶把海上貿易、對外交流歷史記錄在九日山摩崖石刻上,這是古代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中外經貿文化交流昌盛繁榮的歷史見證。”
多元文化凸顯泉州包容城市氣質
如果說九日山的石刻見證了古人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壯舉,那么擁有人面獅身石刻浮雕、印度教十六形棱柱的開元寺,宋元以后成為媽祖信仰重要傳播中心的天后宮,雕刻道教鼻祖老子造像的老君巖,泉州穆斯林活動中心清凈寺,擁有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的晉江草庵,則代表了“海上絲綢之路”給泉州帶來的中外文化交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安家瑤多次到訪泉州,她說,多元宗教在泉州包容共生,造就泉州獨特的城市性格,是極具申遺價值的。
位于中心市區,開元寺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日本東京大學日本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主席、教授西村幸夫向開元寺方丈釋道元法師請教開元寺大雄寶殿橫梁上圖畫的含義,感慨開元寺的每一張圖后,都墊著一部厚厚的歷史書。
在海交館內,專家組成員見證了不勝枚舉的海絲文物,并對它們認真記錄。希臘文化體育部水下文物管理局主任克麗沙·武石稱海交館之行是“一場非同尋常的海絲文化盛宴”。
泉州完好保護文物獲高度贊賞
在晉江草庵考察時,專家組肯定了摩尼光佛石刻文物本體保護的完整性,贊賞晉江對草庵周邊歷史風貌的規劃保護。
印度尼西亞文化教育部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司規劃評估記錄處專家卡尼夫丁則對所考察的幾處宗教寺廟的保護贊賞有加:“古老寺廟的一些細節,都保存得很好。”
當了解到目前泉州正聯合寧波、廣州、南京等城市,推進中國海絲聯合申遺,新加坡遺產協會主席蔡愛林表示:“中國海絲聯合申遺非常值得期待,希望申遺之路順利。泉州值得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更深地認識、了解!”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