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泉州灣跨海大橋上遠眺,港口小鎮石獅蚶江如一幅跨越千年的畫卷映入眼簾:海邊橋吊聳立,巨輪穿梭;金釵山上,巍巍六勝塔訴說著歲月榮光;而依山傍海的是林立的高樓、秀美的村莊。
福建蚶江,以沿江灘涂產蚶而得名。從昔日的小漁村到今天的全國百強鄉鎮,蚶江人用精彩的故事告訴人們:改革開放40年來,這個閩南小鎮的發展成長,憑借的是愛拼敢闖的膽識和開放包容的胸懷。
用心打拼,求變求新
位于蚶江鎮政府邊的石獅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里,星火鋁制品有限公司廠區內貨車頻繁出入,業務紅火。公司老板陳興星是土生土長的蚶江人,憑著一股子韌勁在鋁材行業摸爬滾打30多年,當年的農民企業家變身為今天的科技實業大咖。
由于家庭生活貧困,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陳興星早早地輟學下地。改革開放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1983年,陳興星靠著借貸來的350元起家,辦起鋁材氧化廠。
為了企業的發展,陳興星把眼光放在了如何提高鋁材的氧化技術上。多年來,他刻苦學習、虛心請教,向國內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拜師,還自費前往日本、韓國等國家學習先進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的探索和實踐,陳興星掌握了先進的鋁材氧化技術,成功解決氧化企業的廢水、廢氣處理問題,自己的企業發展為一家高新技術公司。
創新無止境。近年來,陳興星緊跟產業調整步伐,攻克多項國際性難題。2013年,由他主導研發的“自潤滑性能鋁合金”“抗菌耐腐蝕型鋁合金”等功能性產品先后問世,企業發展一日千里。由于在抗菌領域取得突出成就,陳興星先后榮獲“中國企業研發創造獎”“中國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獎”,并被評為“泉州工匠”。今年4月,他作為福建省唯一代表,受邀參加首屆中國航天大會,與國內航天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航天領域技術發展和專業前沿熱點問題。
陳興星的成長歷程,是蚶江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他們用閩南人吃苦耐勞、愛拼敢闖的精神實現了人生抱負;用在市場經濟中練就的敏銳眼光,不斷更新思想,把握契機,推動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越發壯大。
蚶江鎮黨委書記劉藝波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蚶江鎮以紡織業聞名,被譽為“中國褲業名鎮”。近年來,隨著市場變化,蚶江鎮積極引導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智能制造業轉型升級,將企業增長從傳統要素價格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如今,常住人口5萬多人的蚶江鎮,云集著300多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4家,中國馳名商標4件。當地電子、化工、紡織、物流等4大產業集群初具雛形,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迅速。2017年,全鎮實現稅收收入5.5億元,今年1至11月,鎮財政總收入4.94億元。
越走越勤,越來越親
如果說辦企業、闖市場體現了蚶江人的拼勁,那么連續舉辦了12屆的“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體現出蚶江人的胸襟與情懷。
紀培明是首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的策劃者。帶著記者來到清代蚶江海防官署遺址,紀培明指著身邊一塊斑駁的石碑說:“這就是對渡碑。碑上記載著:‘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等文字。”他說,蚶江海上潑水節最早見于明代,盛行清朝,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一度停辦。改革開放后,蚶江民間開始續辦海上潑水活動,并邀臺灣龍舟隊參加。
“隨著活動影響越來越大,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迫在眉睫,單靠民間力量已難以承辦這種數萬人參加的海上大型活動,必須提升到政府主辦、兩岸共同參與的層面。”紀培明說。
“為恢復與臺灣鹿港的聯系,石獅籍臺胞林清闊先生等主動請纓,親赴臺灣鹿港鎮拜會鹿港文教基金會。”紀培明回憶首屆潑水節籌備工作,鹿港方面最終組團參加活動,從此,這一被評為“中國最具地方特色民俗節慶”的活動,每年端午都在蚶江舉行。從2008年起,國臺辦將蚶江海上潑水節納入對臺交流重點項目;2011年,“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每逢端午時節,海峽兩岸的民眾爭相涌向蚶江古渡,參加兩岸對渡和海上潑水活動。人們乘上小船,駛向海面,拿著水桶,盛起海水,潑向對方船上的人。一時間水花四濺,分不清哪是人,哪是船。笑聲、水聲、喊聲交織成一片,在海上演繹著濃濃兩岸情。
“臺灣西海岸百分之八九十民眾的祖先,都是從蚶江這個渡口過去的。蚶江是母港,鹿港是子港,母子相依,血濃于水。”從2007年開始,臺灣鹿港參訪團執行長蔡崇熙連續12屆帶團參加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他說,現在,蚶江和鹿港之間平均一個多月就有一次文化經貿交流活動。“大家越走越勤,越來越親,本來就是一家人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