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文旅產業»正文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落戶安溪三問

http://www.merchenaries.com【泉州經濟網】2024-01-09

 

1月5日,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揭牌儀式在安溪舉行。(黃東華 攝)

 

2019年,安溪獲評“世界藤鐵工藝之都”。圖為藤鐵展覽現場。(吳圣超 攝)

 

2023年,“鳳鳴于溪—安溪歷史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順利展出。 (黃東華 攝)

 

2019年—2021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參與青陽冶鐵遺址考古發掘。 (劉伯怡 攝)

 

安溪鐵觀音此前已獲評兩項世界性的文化遺產(劉伯怡 攝)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與安溪縣博物館一道,布點于鳳山書院。圖為鳳山書院效果圖。 (安溪 供圖)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蘇秉琦曾提出,中華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蠟燭,而像滿天星斗”。

這一學術論斷如今已被廣為認同。也正如論斷所言,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進程中,福建以海洋文明獨樹一幟,在中華文明璀璨的星空中綻放著自己的光芒和風采。

1月5日,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正式落戶安溪。在全國上下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關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論述精神、福建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泉州全力打造21世紀“海絲名城”的當下,這是一件怎樣的盛事,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為什么選址安溪,未來又將給安溪、泉州、福建乃至更大范圍帶來什么利好?

新聞事件的背后,社會各界也在關注思考這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泉州晚報社融媒體記者圍繞這些話題采訪了解到,在全國布點中首個揭牌成立,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未來將充分發揮福建歷史和區位優勢,整合廣東、浙江等資源,聚焦海上絲綢之路主題,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標準化的文物基因庫,促進銘刻海絲基因的文物更好地保護、傳播和活化利用,以“讓歷史說話、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宣傳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1問

一件怎樣的盛事?

為古海絲最具代表性文物建立基因庫

1月5日,天氣晴好。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北京大學、福建省博物院、廈門大學、泉州師范學院、泉州海交館等國家、省、市文博界專家學者,以及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文旅廳、泉州市政府、泉州市文旅局等有關領導,在新年的福味和濃濃的茶香中,齊聚中國茶都安溪。他們共同為了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在此成立而來。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為悠久、燦爛的文明之一,五千年從未間斷。文物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珍貴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文化,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意見和政策。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的建設,正是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和精神的重要舉措。”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姜國華說,2020年11月,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學簽署戰略協議,共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

2022年,我國首次編制發布考古專項規劃《“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建設寫入其中。根據布局,基因庫在北大燕園建立總庫,依托現有或擬布局的教學基地,啟動建設山東、陜西、寧夏、河南、福建、云岡、太原等7處基因庫分庫??値旖ㄔO考古大數據中心和測量樣品基因庫;分庫基本涵蓋中華文明發展核心地區,兼顧“一帶一路”、石窟寺、古代建筑等學科特色,所涉文物資源豐富、門類齊全。所有分庫數據將集中到考古大數據中心,集中展示、綜合利用,分庫也將共享總庫數字資源。

此次落戶安溪的福建分庫,在全國七大分庫布點中首個成立。根據發展規劃,未來,福建分庫將以“海上絲綢之路與文明互鑒”為主題,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陶瓷、絲織品、茶葉、鐵器為研究對象,充分發揮福建作為海絲重要起點的區位優勢,整合閩、浙、粵文博機構資源,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標準化的文物基因庫,打造中華文明展示、研究及交流平臺,同時做好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向世界宣傳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為確保福建分庫建設的順利實施,我們將成立專門的項目管理委員會,由專家學者、福建省內文博機構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組成。同時建立專家咨詢委員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福建分庫建設提供專業指導與建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沈睿文介紹,福建分庫將聚焦海絲相關的手工業文物資源進行全面梳理、收集和整理,提取文物基因數據,開展學術研究與出版、展示與推廣等一系列活動,同時還將通過培訓、引進等多種方式,培養一批既懂文博專業又具備現代科技手段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分庫持續發展以及福建文博界人才建設形成助力支撐。

2問

為什么是安溪?

文化傳承天時 海絲起點地利 校地合作人和

福建緣何成為全國七大分庫之一,又緣何選址安溪,并在全國分庫中首個亮相?

在福建省文旅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看來,成為基因庫全國七大分庫之一,福建既榮幸也自信。“福建擁有可移動的文物76.9萬件,不可移動的文物33251處,有五處世界遺產,可以說是中國世界遺產大省。我們有豐富的水下遺產、涉臺文物、海絲文物等眾多文物,以及紅色文化積淀下來的革命文物。”傅柒生介紹。

這份榮幸和自信,同樣為泉州、安溪市縣兩級所擁有。記者從泉州市文旅局了解到,作為世界遺產城市、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市,目前全市博物館現有館藏品總數74034件/套;全市登記的3785處不可移動文物中,有22處世界遺產點,44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0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97處市(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保”數量全省第一,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安溪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包括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點,安溪湖頭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安溪還有不可移動文物677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9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22點。”安溪縣委書記吳毓舟說。

而對于北京大學而言,學科發展服務國家需要。無論是呼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是服務海洋強國建設,海洋、海絲都是重點關鍵詞。“作為海絲重要起點,福建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北京大學與福建省淵源深厚、交流密切。”姜國華介紹,特別是近年來,雙方加大合作力度,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

2019年,北京大學與福建省簽署新一輪省校戰略合作協議;

以此為契機,2019年至2021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市文旅局、安溪縣政府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顯示該遺址為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證,展示出宋元泉州海洋貿易對泉州內陸腹地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這一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反映了泉州的海外貿易體系及多元社會結構,完善了遺產價值要素體系,助力“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申報世界遺產;

此外,北京大學還與泉州師范學院、泉州市文旅局合作共建“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打造具有特色、國際化、全國一流的文化遺產研究高地,并在安溪設立了教學研究基地、考古工作站,助力地方優秀文化遺產的價值發現、保護、利用和傳播。

“選址安溪,是北大與福建、泉州、安溪長期良好合作的自然延續。”沈睿文告訴記者,得益于安溪縣委、縣政府和各級各方強有力的支持,目前北京大學在安溪已經形成了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展示、利用,以及實驗考古、信息化和公共考古等全學科鏈條,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建立奠定堅實有利的基礎。

記者也了解到,作為安溪經濟發展新增長極,位于安溪湖頭鎮的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目前已引進一批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初步形成數據中心鏈、超算中心、創新中心以及空天大數據、影視大數據鏈、電商大數據鏈“三中心三鏈條”的發展格局,也有望與北大大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等一道,共同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的工作開展提供技術支撐。

3問

將帶來什么利好?

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 構建連接古今中外文化橋梁

“福建分庫的進展,是一個新的里程碑!”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宋新潮曾多次來泉調研,對泉州文物工作和考古事業十分認可,也寄予厚望。此次受邀前來參加揭牌儀式的他認為,包括福建分庫在內的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建設,將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文物基因的異地保存、統一保管。不僅如此,依托文物數據庫推進跨學科跨領域的協作創新,包括北大在內的高校也可以探索學科研究的范式創新,將極大提升文物保護利用的水平。

事實上,以福建分庫建設為依托,北京大學與福建、泉州、安溪還將形成一攬子深化合作的協議——

面向海上絲綢之路,閩浙粵三省協同“手工業考古”,爭取進“考古中國”項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手工業考古主要內容冶煉(包括冶鐵等)、陶瓷、紡織、茶葉等,都是泉州文物工作和考古事業的題中之義;

協同開展南島語族研究,具體包括選點合作考古、聯合舉辦國際會議等;

開展海洋考古,已與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談好合作意向,形成國際化的考古和研究團隊;

聯合培養高端人才。

“福建分庫的建設,將整合福建省的文化資源,提升文物的保護和研究水平,推動文物研究的國際化和專業化,讓更多的文物故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同時推動福建省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姜國華說,展望未來,福建分庫將成為連接歷史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橋梁,推動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這是安溪文物保護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關乎安溪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繁榮的一件要事,安溪人民倍感振奮、備受鼓舞!”吳毓舟表示,下階段安溪將全力配合做好支持工作,為福建分庫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營造良好環境,再譜安溪文物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新篇!

名詞解釋

中華文明

國家文物基因庫

我國是文明古國、文物大國,豐富的文物資源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蘊含著中華文明的優秀基因。

由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大學共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的建設,旨在以文物為載體,傳承文明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服務文化復興,同時也將建成綜合性科研服務平臺,數據信息和研究成果適時會向專業學者、文博行業及公眾開放,以促進綜合性研究的發展。從本質上講,這是新時代的“數智化國家博物館”、人文社科領域的“國家文明基因工程”。(燦芬 輯)

記者手記

使命必達的安溪實踐

從貧困縣到百強縣,安溪人曾在發展奇跡中凸顯一種精神——靠自己的骨頭長肉。而如今,奮戰新征程,這片飄香的土地又探索使命必達的安溪實踐。

以文化和文物事業為例,過去五年,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2019年,獲評“世界藤鐵工藝之都”;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獲評世界遺產,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22個遺產點之一;

2022年,“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當年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中,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是44個小項目之一;

2023年,第12屆中國國際藝術節在安溪成功舉辦,這是該藝術節首次落地縣級城市;“鳳鳴于溪——安溪歷史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順利展出,這是該館首個縣級地域歷史文化綜合展,展覽期間,安溪縣委書記吳毓舟還到國博講堂作《奮進的茶鄉——安溪歷史文化漫談》專題講座。

同樣是2023年,春夏之交,安溪創排首演大型主題系列情景劇《鐵觀音》,是推動茶文化創新發展的生動實踐;歲末,安溪鐵觀音、藤鐵工藝品遠赴中東三國,循著海絲推介,呼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

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龍騰中華、逐夢前行。這一年,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賡續中華文脈的信心夢想,將化為更多篤行不怠的拼搏奮斗。新年伊始,安溪即以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福建分庫成立,在全國七大分庫布點中下出“先手棋”,充分展示了安溪以傳承發展優秀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擔當,也是安溪敢為人先、使命必達的又一次現身說法。

人貴有志,貴有精神。在不久前的安溪縣兩會上,縣長劉永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全面建設具有茶鄉特色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我們相信,以這種志氣和精神生發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安溪夢想必將照進現實。

責任編輯:蘇慧敏
泉州經濟網建設聲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

另类国产ts人妖视频网站,狼人香蕉香蕉在线28,日本第一福利片在线观看中文,欧美在线视频一区
日本特黄高清免费大片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中出系列中文字幕在线 | 永久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