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片區有諸多歷史遺跡,如何做好原址陳列和文物保護?”
“歷史建筑怎樣更好進行保護性修繕,真正把惠民舉措落到實處?”
.....
近日,在臨江街道新橋社區“黨建+”鄰里中心,鯉城區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掛牌成立,并進行了首場履職活動——圍繞城南片區文物保護及周邊環境整治提升開展沉浸式調研協商。現場,政協委員、街道相關負責人各抒己見,提出了簡化古民居修繕申報手續、推動歷史遺產連點成片展示等意見建議。
區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圍繞“城南片區文物安全保護及周邊環境整治提升”開展微協商。
收集社情民意,反映百姓訴求,在協商中服務界別群眾,這樣富有意義的活動,只是區政協委員工作站貼近基層履職的一個縮影。
去年以來,按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完善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的要求,區政協積極推進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載體建設,依托政協專門委員會陸續打造了一批接地氣、有特色的委員工作站。目前,區政協首批8個專委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已經全部建成、完成掛牌并開展活動,充分彰顯了專門協商機構的生機活力,共同筑起政協委員與各界群眾的“連心橋”。
從“走近”到“走進” 建在群眾“家門口”
完善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是黨中央對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如何讓這一要求落地見效?
區政協堅持委員聯系界別群眾與政協履職工作一體部署、一體推進,聚焦政協協商與基層社會治理有機結合、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打造聯系群眾新紐帶、民主協商新路徑,通過建設委員工作站,讓界別群眾深切感受到“政協離自己很近、委員就在身邊”。
泉州市政協副主席周真平,鯉城區委書記黃輝燦,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陳燕飛,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政協黨組副書記陳楚亮共同為委員工作站揭牌。
“走,到界別群眾中去!”2023年12月12日,在刺桐藝術館,隨著紅綢被揭開,區政協8個專委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正式亮相,吹響了區政協設立“委員工作站”的“集結號”。
堅持建在界別群眾最多的地方、基層百姓最常去的地方。為方便工作開展、更好服務群眾,區政協把“委員工作站”“搬”進社區“黨建+”鄰里中心,依托其群眾“家門口”優勢,更好地發揮功能作用,推動各界委員貼近基層一線、直聯界別群眾,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打通政協聯系服務界別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委員工作站”在轄區8個街道層面的全覆蓋。
同時,區政協全面發起動員令,組織來自31個界別的189名政協委員進“站”駐“點”,下沉基層,走進群眾,把政協工作觸角延伸到一線,在推動解決民生問題過程中,與群眾結成緊密的聯系紐帶,架起民聲民意“連心橋”。
建機制明路徑 激發履職“新活力”
目標與方向清晰,才能事半功倍。
為更好推進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工作和委員工作站建設,實現委員沉下去、履職活起來,區政協堅持制度創新和工作創新雙輪驅動,多次召開黨組會、主席會進行系統謀劃、深入研究和工作推進,先立后破,制定出臺《鯉城區政協關于加強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拓寬界別工作范圍、建立長效機制上“破題”。
“發揮政協委員在界別群眾中的代表作用,加強委員與界別群眾經常性聯系互動,實現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工作組織化、常態化、制度化。”《意見》對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的主要任務和工作機制等作出明確規定,其中,聯系服務的內容包括:積極建言資政、廣泛凝聚共識、參與基層治理、反映社情民意、服務群眾需求五個方面。
區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工作站組織委員視察調研南外宗正司遺址陳列館。
奔著既定目標,區政協以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為重要抓手,不斷完善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制度機制,整合各類平臺功能,全力推進專委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建設,讓界別活動有載體、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有陣地。
在建設過程中,區政協印發《專委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運行規則》等系列制度文件,明確“黨和人民連心橋、群眾工作新載體、社情民意直通車”工作定位,形成“政協統一安排部署、專委會組織委員、委員聯系界別群眾”的工作鏈條,為委員工作站建設提供組織保障。目前,8個專委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全部達到有名稱標識、有固定場所、有工作制度、有活動開展的“四有”建設標準。
區政協經濟和農業農村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開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專題學習講座。
不僅如此,區政協將專委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工作列入委員履職量化考評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激發委員履職動力,提高履職效能,確保履職盡責。
融入群眾生活 協商開出“幸福花”
“更加廣泛聯系服務界別群眾,依托制度化載體平臺,圍繞中心傳民意、服務民生解民憂、團結聯誼聚民力,凝聚起界別群眾最大共識。”區政協主席陳燕飛在新年伊始召開的2024年工作務虛會上,對推進委員工作站建設運行再次作出部署。
“火熱”的履職實踐隨即開啟。在現場、去基層、到身邊......區政協8個專委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在各街道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多點開花”,一系列百姓家門口的“微協商”活動相繼開展,引導委員深入走訪調研,參與協商議事,掌握民情民意,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
區政協提案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開展“筍江花園城小區加裝電梯”協商活動。
“小電梯”撬動“大民生”,小區加裝電梯是不少居民熱盼的民生實事之一,然而街道、社區在做群眾工作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具體利益訴求和問題。于是,在金龍街道金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區政協提案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開展微協商活動,引導居民參與自治,進一步統一思想、集思廣益,為筍江花園城小區實現“電梯夢”作出努力。
區政協臺港澳僑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開展“二郎巷改造”微協商活動。
地處老城區的二郎巷是古城北片區的低洼地帶,每逢暴雨積水嚴重,給沿街居民商戶、泉州師院附小師生及家長等群眾造成困擾。對此,在開元街道東升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的區政協臺港澳僑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里,一場由街道、社區、群眾代表、政協委員、施工單位等共同參與的“二郎巷改造”微協商應運而生。對于居民群眾熱烈討論的問題和委員深入協商提出的建議,街道、施工單位在現場積極回應、解惑釋疑,收到良好效果。
坐落古城核心、毗鄰世遺點,是鯉中街道獨特的區位優勢。如何把區位優勢變為發展優勢,助推古城文化品質進一步提升?委員們以“區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工作站”正式落地新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為契機,通過視察調研、協商座談等收集意見建議,從突出文化底蘊到探索非遺活化,從完善交通配套到提升旅游體驗,凝聚了推動鯉城文旅經濟繁榮發展的智慧和力量。
區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組織委員視察調研濱江社區“黨建+”鄰里中心。
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圍繞“整治周邊環境,守護平安校園”開展微協商。
結合工作實際,在浮橋街道濱江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組織下沉的區政協委員考察智慧體育公園、“黨建+”鄰里中心,就目前社區“智慧體育公園電動自行車停放秩序管理”“‘黨建+’鄰里中心建設”等問題開展一線協商,積極建言獻策。與此同時,設在江南街道霞洲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的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圍繞“整治周邊環境,守護平安校園”進行調研協商,現場向職能部門反映有關方面的具體情況。
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舉行應急救護知識培訓。
努力在更大范圍凝聚共識。在常泰街道新塘社區“黨建+”鄰里中心掛牌成立的區政協經濟和農業農村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3月7日,區政協十屆“政協講壇”第九講專題講座在這里舉行,來自經濟和農業農村委員會委員以及受邀的部分臺胞臺企齊聚一堂,共同深入學習《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聯系服務界別群眾委員工作站在海濱街道金山社區“黨建+”鄰里中心授牌后,隨即組織委員開展急救知識進社區活動,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掌握正確急救技能,讓應急救護理念深入人心。
堅持協商久久為功,成果落地見效。區政協要求各委員工作站要抓實“微講堂”“微協商”“微建議”“微監督”,堅持群眾在哪里、宣講就在哪里、協商就在哪里,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履職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民生問題,找準惠民“小切口”,有序開展活動,豐富協商實踐,實現“學習-提升-履職”“收集-協商-解決”路徑優化和成果閉環。
截至目前,全區8個委員工作站已開展協商議事、學習交流等活動10余場次,委員和界別群眾參與300余人次,匯集意見建議和社情民意信息近百條,推動了一批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的委員工作站,立足學習宣傳的平臺、了解民意的窗口、凝聚共識的渠道、服務群眾的陣地,就像一座座“連心橋”,嵌到群眾身邊,融入群眾生活,成為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匯聚成助力鯉城高質量發展的磅礴政協力量。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